当前位置: 朗格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8篇

|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8篇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西天下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都面临过乡村衰落的问题,并形成一系列实证可行的解决模式。我国“乡村振兴”所需应对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8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8篇

篇一: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天 下 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 中都面临 过 乡村衰落 的问题 ,并形成一 系列 实 证可行 的解决模式。我国“乡村振兴” 所需应对的问题较 之其他 国家既具共 性 ,也 存个性。在借鉴别 国理念 与经 验 的基础 上 ,走 出一条 中国特 色的乡 村 振 兴 之路 ,是 人们 共 同 的期 望和 责任。

 英 国规划 先行 以点 带面 。从 19 世纪末霍华德的 田园城市规划 ,到“二 战 ”期 间 以大 伦 敦规 划 为 代 表 的 区 域 规 划 ,再 到 “二 战 ”后 的 新镇 建设规划 可谓一 脉相承 。其 主 旨在于 j 加 强 小城 镇 发展 ,以 经济 、社会 、生态可持 续 性 良好 的大量小城 镇 为核 心 ,带 动 周边 乡村地 区 的发展。其 优 势 在 于 ,避 免 形成 少数 大都市 因其过 高 的城 市首位 度而对 广 大 乡村地 区产生 不可 长 效机制 ,与时代和地 区特征需求紧 密对 接 ,其 适 用对 象可 以是单 个 村 落 ,也可 以是 多个村落 组成 的集群 。

 其实 施主体 通 常 由项 目所 在地 政府 担 任 ,投 资费用的 50%由中央政府支 付 ,其他 由各级政 府分担 。该示范工 程的最大成果是复兴 了乡村 “生境”,

 重振 了农 民的乡土信 心 ,使其享受到 与城市 “生境 ”等 同的“硬件 ”配 套和 相对更好 的“软 件”环境 ,自觉 自愿地 仍 生机勃 勃 ,农 民的收入 水平和 “生 境 ”品质均令城 市居民艳羡。究其原 因,在相 当程 度上源 自这两个南欧 国 家对农耕传统 的尊 重 ,令其价值得到 最大化实现。

 法国和意大利政府为其主要农产 品的种养殖方法提 出具有法律效力的 标;隹,如橄榄树的间距、葡萄的单位产 量、黑猪 的生长周期等 ,这些规定均以 保 护 乡土物种 和保 持优越 品质 为 宗 逆 的“恶性吸血 ”,使 “待输血 ”乡村与 “可供 血 ”城镇近在咫尺 ,人员和资本 在城 乡间进退 自如 ,乡村地 区始终保 持经济 、文化、社会乃至生态的全维度 活力。

 日本基 础先 行 复兴 生境 。

 为解 决 当时普 遍 存在 的 “农村过 疏 ”的 问 题 ,从 20世纪 70年代开 始至今 ,日本 政 府规 划并 实施 了旨在改善 农村 生 活环境 、缩 /J、城 乡差 别的 “村 镇 综合 建设示 范工 程 ”,乡村公共 设施 建设 是其 首位要 务 ,以保证 所有 村落 “都 不输在 起 跑线上 ”。

 在此基 础上 ,资 金还 被投入到原产地域 产品保护、地 域形 象 营销 、农产 业/旅游 业 生产 技 能培训 等 各个领 域 。该工程 是 一项 引领 乡村社区积极投身地域产业振兴 和文化传承 ,使 乡村地 区获得真正 可 持续的生机。

 美国以产促 融顺畅过渡 。美国于 l9世纪 末开启迅猛 的城市 化过程 ,至 1920年城市 化率过半 ,至 1950年非农 劳动 力比例 已达 87%。然而 ,美国的 农村地 区并 未发生不可逆 的衰落 ,其 经济水平 与生活质量均不低于都市地 区并持续至今 ,这主要源 自以下几点 :

 注重 提高农业生产率 :政府 引导技 术 与资金投入 ;农业与工业、服务业部门 有机融合 。

 法 国 、意 大利 尊 重 传 统 价 值 实 现。法国和意大利作 为很早完成工业 化的老牌经济强 国,其 乡村地 区至今 旨。同时 ,两国政府还 立法对这些农 产品进行等级评定 ,如 意大利的葡萄 酒 就 从低 到高 分 为 l(汀、VDP、I)OC、 DOCG四个 等级 ,在价格 上有着 合理 的区分。此外 ,两 国还 十分重 视传统 手工业的统筹传承和增值溢 价 ,以此 消化农业剩余劳动 力,特 别是妇女和 老人 ,令其乐守家园。

 在这些法律保障下,尊重传统 、坚 持品质的农户和农企能够获得更好的 效益 ,也会令整个 国家的农产品具有 形象公信力 ,从而 实现 以农业生产价 值最 大化 支撑 农村社 区持 续 良性发 展。更重要 的是 ,其农村家庭结构相 对保持 良好 ,人 口空心化等 问题得到 可持续 的解决。

篇二: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p>

 动

 保

 障

 世

 界69管理观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研究综述——基于国内对国外乡村治理的研究陈 强 (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摘 要】2018年国家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对实现乡村振兴做出战略性安排。然而乡村振兴是一项须长期坚持的事业,绝非闭门造车即可完成,因此,对中外乡村治理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综述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我国近十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主体都事关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可见乡村的发展在我国的地位的重要性。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补齐短板,而突破城乡二元的发展模式,促进乡村的发展与繁荣至关重要,因此加大乡村治理,补其短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乡村振兴是乡村治理所要达到的效果,乡村振兴的言外之意是过去我国的乡村繁荣过,只是后来动力不足相对落后了,所以有必要从过往的历史中寻找有益的经验以促进当下的乡村的繁荣发展,而面向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则可以使我们在乡村治理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加具有前瞻性的进行自己的乡村治理和振兴。而这一切的工作,目的只有一个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实现乡村的振兴,实现乡村的善治。二、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对国外乡村治理研究的综述城市与乡村的矛盾运动最突出的时期当属近现代特别是现当代,所以本小节的重点在于梳理国内学者对于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乡村治理或者说乡村发展的研究成果,窥探出可供借鉴的经验。且梳理的重点放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从地域分布上看集中于北美洲、亚洲东部、大洋洲和欧洲,具体表现为对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则集中于对欧盟及其成员的研究特别是法国、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研究。对欧洲大陆的研究相对较集中,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中就包含共同的农业政策。所以从政策级别及适用范围上看欧洲大陆的农村发展政策,可以分为超国家的和国家的以及国家内部地方的农业发展政策。战后的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针对农村地区的治理进程早在进入新世纪就大力开展了。经历了从单纯的促进农业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到进行严格的规划,改善乡村的生态,保护和恢复乡村原有的有机体等不断推进的过程。从文献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欧盟国家的乡村发展实践具有着明显的共性和规律性,战后对农村的扶持都是从关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始,逐步发展到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及对人文历史的保护和关注。最终落脚到对人的尺度的关注。从具体的方式上看很明显的都涉及到对法律特别是对规划的重视、政府的干预特别是资金的支持、以及对土地的整理和规划开发等方面,特别是对于土地资源匮乏的荷兰。从乡村治理主体的角度来说除政府外,逐渐到后期强调公民的参与包括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体在内,这一转变肇始于权力的下放。各国在地方规划的制定中引进公民参与这一环节,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公民参与到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中,突出的变现为德国定期举办的乡村景观设计大赛。值得关注的是在欧洲作为超国家组织存在的欧盟在各国乡村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共同农业政策对各国的约束,而且欧盟相关的机构可以直接对符合欧盟乡村发展政策的各国地方非政府的项目进行直接的资金援助,即与他们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当然符合欧盟乡村发展战略的国家级的计划和行动也会得到欧盟的配套资金。欧盟在欧共体时代就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农业市场,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对各国都存在相当程度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关系到欧盟相关资金的配套支援。英国、法国、德国和荷兰等国家战后的乡村建设随着不断的深入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发展尺度。不仅关注物质,同时更关注生态环境和人文价值的保护等。在城市化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承认乡村存在的合法性和必然性,不是消灭乡村而是复兴是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比较多的还有对亚洲的韩国和日本的研究,所谓的韩国新村运动和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前者是由时任总统发起并逐步的深化、一定程度上一开始韩国的新村运动就是一场全国性的乡村治理运动,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全国性的中央机构进行宏观的把控,而日本的一村一品则更符合一种自下而上的乡村发展道路,从一个成功的点出发逐步向全国扩散。最终成为一种被国内学者所称的一村一品运动,需要强调的是所谓一村一品的品不仅包括物质的品还包括无形的品,也就是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某一地区把美丽的星空建设成自己的品。正如有学者所总结的那样不是因为有优势才去建设自己的品,而是积极的去创造自己的优势品。台湾的社区再造以及2010年推出的农村再造计划,同样强调因地制宜,去发展自己的特色,和日本的一村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些学者所研究的日本的艺术介入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以及所谓的创意农业。从城乡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城市化的推进必然导致乡村的消失问题,从全世界范围的实践看答案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是否定。工业化所带来的标准化大工业生产虽然在战后的几十年导致了乡村地域的急剧缩小,大量的乡村土地变成城市建设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从而导致了乡村的没落。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城的实践表明,乡村同样有着和城市一样平等的发展权利,而且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有义务和责任维护乡村地区和人民平等的发展权利和机会。所以才有了德国、法国、英国、荷兰以及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在高速现代化过程中,特别是实现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后积极的干预农业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现代化,才有了为城市的发展人为的划定边界,为国土空间人为的进行规划比如建立国家公园制度限制开发以及对乡村开放地带的保护等,即使是美国式城市的蔓延,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政府和规划师们仍然在努力限制城市的无休止的扩张从而给农业和乡村留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有学者从城市化模式的角度来研究城乡的关系,欧洲大陆国家有着悠久的乡村发展史,所以有着很好的乡村的发展的基础,即使战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战后依然有迹可循去恢复和发展,而美国则不同,美国建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纯移民的国家,可以说没有乡村发展的基因,所以可能导致乡村的建设千

 劳

 动

 保

 障

 世

 界70管理观察篇一律,再加上地广人稀很适合工业化带来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乡村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城乡应该是平等的和谐共生有机整体。借用卡索普区域的城市概念可以这么说,要从区域的角度看待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和存在,二者在区域内有着平等的发展和话语权。从乡村治理和发展的模式的角度学者们的观点集中于三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即政府主动推行乡村的发展和建设。到后来发展到自下而上即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由乡村主体来发起乡村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公民的参与,最后一种即二者的结合或者说网络式的模式即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多元化的主体相互协作,共同促进乡村的发展。从国内的对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发展和治理的研究来看,乡村建设和发展的趋势是即战后初期完全的政府主导也就是所谓的自上而下,到后来引进公民的参与即开启自下而上发展的契机,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政府依然发挥着作用,即使是德国的乡村竞赛以及一村一品运动、欧盟机构与各国地方组织的合作等具有鲜明的自下而上的痕迹,也只是政府作用的相对的不明显,而不是完全的自下而上。所以本文认为后期乡村的发展更准确的说是一种网络式的伙伴关系式的,但也不排除完全的自下而上的模式。这里的合作关系除了欧盟与各国地方项目组的合作模式外,学者们的研究还集中于某些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的提供和运营方面,在单个村庄无力活着无效率的提供和运营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多个村庄合作的模式,包括村与村和村与附近的市镇合作。即突破地域等狭隘限制开展区域合作综上所述,上述研究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典型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和日韩的发展经验,虽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即最终都走向了人的尺度,走向了可持续,走向了自下而上的模式,走向了创意和特色,但成功的背后是长时间的发展和尝试的过程,是为了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从而促进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要用发展的和辩证的观点看待这些经验总结。虽然我国有特殊的国情,城市化处于中等水平且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的经验依然值得我们借鉴。立足当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汲取先进的经验为我所用,走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走别人走过的老路。本文认为要大胆进行自下而上的尝试特别是在农村发展上,先试点再推广可能得到的结果就是走向千篇一律的结果,而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二)对国内乡村治理研究的综述国内乡村治理的研究,本文重点强调学者们对于我国台湾省的研究,不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以来国内的地方的尝试进行阐述或作简要的说明。我国台湾省在上世纪就已引入了社区再造的概念,岛内各地开始了各具特色的尝试。通过相关的文献的阅读,学者们通过对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重点在于通过对成功案例进行相对全面的梳理和介绍,在此基础上进行经验的总结。归结起来最主要的经验在于广泛的公民参与以及充分利用和挖掘自身的优势也即创造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虽然是社区再造但经验是相通的,我国台湾省当局于2010年提出了乡村再造的计划,可见这必然也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社区再造典型案例的建设过程同样得益于当局领导人正确积极的施政理念。本质上的发展路径依然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和合作。三、结语和评述综上所述,二战后发达国家对于乡村的大力关注,明确的回答了一个很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城市化推进的结果必然导致乡村的消失,无论当时老欧盟国出于什么原因而推动欧洲农业市场的一体化,他们都在用事实告诉后起的国家农业农村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是标准化的千篇一律,而是把乡村和城市放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考虑,合理的进行规划设计,更重要的是保持乡村原有风貌的价值,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共生,在景观上实现和而不同,乡村除了公共服务和部分公共设施实现和城市一体化外,其他的外观就应该有乡村的样子。城乡之间的关系是对等的,此消彼长,任何一方被消失,都是不合理的,它们理应在区域平衡的视野下进行统筹设计和规划,促进二者的平等发展和有机共生。在乡村的发展上,外部和内生的发展的动力和刺激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加以统筹,在当前我国的情况下,要在继续加大外力即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第三方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援助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培养村民内生性的发展的动力,这才是根本,但必须辅之以外力。在适当的时候,增强内生性的发展动力。创意农业和艺术的介入,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创意农业也就是要激励村民的创造力,创造自己的相对或者绝对的优势。而乡村治理本就是一门艺术,所谓艺术介入的治理,不仅要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更要融合村民的理想,否则会遭到村民的排斥和不理解,将艺术性加入乡村的建设和治理,一定要做好和村民的沟通和解释。或者将艺术的神秘感乡土化,让乡民能够理解,可行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反映乡民和村民的原景,所谓原景包含原来的样子和理想的样子,其中暗含了乡愁的因素。就是通过艺术把村民的乡愁形象的体现在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中,这是对规划师和村民以及艺术家的考验。最后介于韩国的新村运动和社区再造的台湾模式以及日本的一村一品,以及我国长期的试点实践经验,本文想表达的最后一点是在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是先试点再总结推广好还是大规模全国性的开展比较好,长期的发展不平衡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经验的不适用和不事宜推广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那么多村庄里,即使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乡村减少到十几万,如此庞大的体量,试点经验的可行性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本文认为应该大胆的全面寻求高层级政府与乡村的直接合作模式,政府机构负责制定标准和目标,而村级组织负责提出具体符合要求的方案,以寻求政府部门的相关援助就好,而不是选点去试点。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时间的浪费,还可以推动自下而上的内生性的发展模式。参考文献:[1]易鑫.德国的乡村规划及其法规建设[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02):11-16.[2]王习明.美丽乡村建设之国际经验——以二战以来美、法、日、韩和印度克拉拉邦为例[J].长白学刊,2014(05):106-113.[3]于立.英国乡村发展政策的演变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69(02):30-34.[4]张驰,张京祥,陈眉舞.荷兰乡村地区规划演变历程与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6(01):81-86.[5]孔祥萍.欧洲“新内源性”乡村发展对中国的启示[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7.[6]王国恩,杨康,毛志强.展现乡村价值的社区营造——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1):13-18.[7]朱金,陈可石,诸君靖.德国乡村竞赛计划发展及其对我国大陆乡村建设的启示[J].规划师,2015,31(12):145-149.[8]常瑶.举社区之力再造新故乡——台湾自下而上的村镇拯救[J].北京规划建设,2017(03):63-69.[9]谈志林,张黎黎.我国台湾地区社改运动与内地社区再造的制度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16-24.作者简介:陈强,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

篇三: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内 外 乡村振兴研究 综述 概要: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显著的党和政府主导的特点,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这与欧美、东亚等私有制国家的市场主导型的“农村再造”等模式不同;本文在学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发展实际,探究乡村振兴未来的研究演进态势。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经过两年多努力,已经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数量增长迅速,成果丰硕,研究内容相对较集中在乡村振兴的背景、内涵、主体、路径、误区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研究热点、重点、难点、痛点、密集聚团等特征,但研究的深度和高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

 一、国内乡村振兴研究述评 (一)理论层面 1.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内涵。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的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2017)、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韩长赋,2017);解决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及农村的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问题要依靠乡村振兴战略(李先军,2017;李忠华,2017;刘合光,2017)。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要求”既涵盖了以往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农村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又顺应了国情农情变化赋予的新内涵,是对党在新时期新阶段“三农”工作理念的创新发展(陈秧分,2018;郭文琳,2018;李长学,2018;黄祖辉,2018;魏后凯,2019)。2.乡村振兴的主体。王春光(2018)、党国英(2017)等认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张丙宣等(2018)认为,乡村振兴应更强调政府、新乡贤、技术专家、企业家、创业者等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柴陈云(2018)则强调了政府的主体作用,认为政府是各类乡村振兴力量的整合者。林亦平等(2018)和刘祖云等(2019)认为,“城归”人口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刘光合(2018)提出,总设计师、人民公仆、村干部、村民、各类智囊以及其他参与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主体,只有各参与主体充分协作、共同努力,才能把伟大蓝图一步步转化为梦想成真的现实。3.乡村振兴的重点。目前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类:一是价值重新定位观点。张军(2018)认为,破解乡村振兴的重点是预先对乡村的价值重新定位,引起各级决策部门的重视,进而开展相关各项工作;二是体制机制优化观点。黄祖辉(2018)认为当前乡村振兴的重点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

 城乡融合、城乡互促共进的体制机制。三是制度供给观点。刘守英(2018)提出,乡村振兴应该重点加大制度供给,解决过去“赶超”时期的二元制度体系。代水平(2019)认为,要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强化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动作用;四是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刘合光(2018)认为乡村振兴有四个关键战略重点:分别是“战略目标、总体要求、关键要素和关键难题”;高兴明(2017)认为乡村振兴有农业产业等 10 大战略重点。4.乡村振兴的路径。关于乡村振兴的路径观点颇多,代表性的有五类:其中,郭晓鸣(2017)指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的路径包括基本动力、支撑、手段和指向。刘合光认为(2018)关键路径是机制创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张丙宣(2018)认为通过激发内生动力即技术创新和包容性制度建设是重要的发展路径。黄祖辉(2018)提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企业引领、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五位一体”的协同路径。邢成举、罗重谱(2018)认为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育振兴的四大路径。韩长赋(2018)认为,通过“五推进、一加强”的具体措施,从政策的顶层设计层面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陈志国等(2019)认为,农耕文明、乡绅、宗族、民俗的传承发掘保护利用来助推乡村振兴。5.乡村振兴要避免的误区。郭晓鸣(2017)认为乡村振兴的战略路径如果选择不当,就会走入歧途,以致后患无穷,因而规避乡村振兴的潜在风险确有必要。部分学者认为乡村振兴要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特别是要防范出现过度行政化、形式化等问题(陈岳堂、熊亮,2015;肖琴,2015;郭晓鸣,2017)。6.理论层面研究的不足。研究成果多属于“解读”性质的,尚没有将乡村振兴战略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经典学科的理论深度融合,更缺乏将乡村振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治理”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相关的理论构建。

 (二)实证层面 截至目前,实证层面的研究成果不多,影响较大主要有两类:1.乡村振兴评价体系构建和评价方面的。如陈秧分等(2018)通过构建一个包括 5 个一级指标、25 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用计量模型分析了 2015 年中国 31 个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得出了乡村振兴水平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的结论。韦家华等(2018)构建了一个包括 5 个一级指标、28 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广西荔浦县的一些农村进行了实证检验。2.对策性的研究,即选择一个样板,按照现状—问题—原因—对策的范式进行研究。如杨新荣等(2018)以广东省为例,在总结以往各阶段农村发展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进行了分析。龙晓柏(2018)等根据英美乡村演变特征和政策,提出了一些我国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黄祖辉(2017)对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状况做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刘彦随(2018)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一些问题。田毅鹏(2018)对东亚乡村振兴的社会政策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王密兰(2018)、吴昊(2018)等在总结日本农村发展的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我国乡村振兴应该借鉴的对策,如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保护传统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注重城乡协调发展等。实证层面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对中国西部这一迫切需要乡村振兴的区域的研究几乎没有;二是所提对策多属于“照搬”中央的政策,缺少针对乡村振兴亟待破解的“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难题的前沿性探索。

 二、国外乡村振兴相关研究述评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外与乡村振兴的提法基本没有,但是关于农村发展(Ruraldevelopment)(近年也有称为 Ruralrevitalizing 的)的研究成果却不少,与本文关系密切,且对我国乡村振兴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针对欧美传统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的研究 此类研究的主要是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影响下,农村的变革和发展问题,JDVDPloeg 等(2009)认为,应该重新审视农村的多元价值功能;Marsden 等(1993、1999)认为,欧盟国家要注重生产“不可进口”的农产品(non-importable),如美丽的景色、自然价值等;Harrison(1994)等认为,欧盟各国农业的组织形式应该由基于规模经济的垂直管理向弹性模式转变;KarlheinzKnickel(2008)提出,农业和农村的功能应该由过去的农产品供应者向多功能化发展;HenkRenting(2003)探讨了食品供应链缩短后对乡村的影响。王文龙(2016)研究表明:日韩乡村建设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应循序渐进地推进、充分尊重农民利益并培育乡村内生发展能力、乡村建设政策应根据时势变化不断调整。黄经南等(2017)荷兰城乡规划的借鉴:深入了解村庄现状,正确定位乡村规划,了解农民的状况和需求,尊重农村固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特性,体现城乡规划正确的价值取向。王习明(2014)美、法等国的兴农经验表明:以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机械化为导向的农业现代化能提高农业产量和劳动效率。

 (二)针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除了依据发展经济学原理对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问题提出的诸如改善基础设施、增加教育医疗公共产品投入、市场化改革等(CharlesKirubi,2000;ATorre,1998;ACristovao,2000;GPGreen,1999;TMars-den,1996;PJacobs,2000;SJMar-tin,2004)经典

 学说外,最新的研究有:NigelKey(1999)实证发现,合同农业(contractfarming)对农业产出、就业、新市场、降低价格具有显著作用,AngelaTregeara(2007)发现,农产品质量认定对农村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一)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 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乡村振兴中的国家水平指数、明确乡村振兴的水平测度维度、计量方法等。这样对今后的定量研究还是发展评估都极为不利。

 (二)条件好的研究多,条件差的研究少 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而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差的欠发达地区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更少,事实上理应更加受到关注,但却呈现出地域性的不平衡。

 (三)针对乡村振兴研究多,与扶贫攻坚 结合研究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央强调要与脱贫攻坚协调推进。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是研究农村发展问题,只是研究对象或发展阶段不同,割裂开分别研究不符政策导向,实际意义都不大,成果的指导性也不强。

 (四)发展经济方面研究多,综合其他方面研究少 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是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生活保障、生态宜居等诸多方面的关联度很高,相互有很大促进作用,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痛点也一样在其他方面都在不同程度的体现,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全面推进,注重一体化协调效果会更加明显。

 四、 今后努力研究的方向 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显著的党和政府主导的特点,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这与欧美、东亚等私有制国家的市场主导型的“农村再造”等模式不同;因此,在学术上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及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的部署为指导,抽象、总结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一)中央的精神要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

 中央的精神是针对全国的大政方针,各地具体条件千差万别,在制定地方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时,要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一定要在保证中央文件基本原则的条件下,精准识别,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体现本地特色,防止死搬硬套和形式主义,再走弯路。

 (二)加强乡村振兴的系统性研究 目前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整体上呈现为碎片化、零散化的状态,成果数目庞杂,综合性、系统性成果缺乏,总体上讲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理论难以满足蓬勃发展的需要,乡村振兴的理论体系构建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虽已有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但政策宣讲、文件解读占比大,理论化概括不足,深度有限,实证研究亦不多,难以达到对实践的指导,系统性理论研究亟待进一步加强。

 (三)制定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策略 今年底广大农村全面进入小康后,除政策兜底外,绝对贫困问题已经解决,但相对贫困问题一直还存在,按照乡村振兴的“20 字方针”,根据研究制定统筹协调全面推进方略,对增加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意义更加重大。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才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困难很大,差别化更加明显,重点在改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条件、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增进人民福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方面更加需要加强具有针对性的研究。

 (四)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 逐步建立乡村振兴国家水平的维度、指标等体系,为今后的研究、评估、预测奠定基础。各地下一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应当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依据国家乡村振兴指标体系,进一步探索、构建本地城乡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

 (五)研究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新模式 新型乡村集体经济要在自愿、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下,由农民自己组织。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但各有侧重,政府承担制度设计和实施、改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及社会治理;企业投入资本、技术、组建经营网络;社会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文化、公益服务事业;当地农民既是劳动者、也是各项事业的参与者;外来人员既可以作为个体劳动者、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是单纯的消费者。把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引入

 乡村,逐步形成以乡村经济振兴为先导、以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和人居环境舒适化为基础、以乡村治理有效为保障的一场重大乡村变革。

篇四: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摘要:青海作为除西藏外藏族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决定了它在我国甚至是亚洲都有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也具有独特性。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比较早地就认识到了乡村的发展重要性,因为它们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各国为了促进乡村的发展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乡村发展模式。为我国乡村发展提供可一定的经验。

 外国对于乡村的研究比较早,更早的注意到了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里多以发达国家农村的发展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能提供给我国农村发展一些经验。

 1.1 乡村演变及政策 美国 R.D.罗德菲尔德的《美国农村的变迁—原因、后果和可供选择的对策》(1978),这本书表述了有关美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变革的历程、现状和问题,以及人们看待这些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各样观点的办法。美国农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乡村生活时代(1900-1929),尽管改善农村生活的动机主要源于“农村问题”的反对建议,但是双方观点都是乡村运动的一部分,一种主要基于城市对乡村生活条件的日益关切的表现;第二是新政阶段(1930-1945),主要以农场和农民为中心;第三是战后阶段(1945-1960),贷款和技术支持计划仍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和工业发展,

 更加注重联邦和当地政府的结合。目前,美国乡村经济增长稳定,农场仍是美国乡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所以美国对于农场经济尤为重视。

 1.2 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 各个学者对于乡村发展模式的划分标准不同,这里重点介绍几个国家乡村发展模式。

 美国农业社会学家埃弗里特·M.罗吉斯和拉伯尔·J.伯德格的《乡村社会变迁》(1988),从职业、家庭等方面论述了农村社会的变迁,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发展与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分析了制约农村现代化的种种因素。并总结了国外乡村发展的几种模式,如日本高效农业模式、韩国新村运动模式、印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以色列的乡村服务中心建设模式、英国农村中心村建设模式、美国家庭农场发展模式等。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1990)、Milkove D(1990)、Martin A(1980)中说到了“城乡互惠性的美国乡村发展模式”,通过建设联通城乡的交通运输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要想富先修路,只有交通发达了,才能促进这个地区商品的流通,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个性化小镇,也就是以城带乡,以城镇的特色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支持农业产业加快发展,通过法律体系、农业科技、大额补贴、财政投入这几个方面进行支持;建立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为从事农业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

 1.3 乡村研究现状

 在论述国外乡村发展现状时,恩格斯在《反社林论》(1976-1978)《自然辩证法》(1955)中,提出了“城乡融合”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为主线,研究了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的现代化历程,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正视资本主义条件下城乡关系的尖锐对立及矛盾现实,分析了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必然性,提出消灭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过程,城乡关系最终由分离和对立演变为重新融合与统一的状态等相关理论。

 1.4 可借鉴的经验及启示 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改造方式,乡村发展模式都有了明显的成效,我国正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探索,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使得乡村发展更加美好。第一,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理念调整城乡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特别是工业布局,引导大型工业企业向三四线城市转移,重新定位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县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第二,以保障激励为目标,发挥村集体和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在财政、收入、基础设施、医疗、养老等方面给予农民更多的保障;第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改革创新,我国助推乡村振兴,依赖的重要生产要素就是土地;第四,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振兴带头人,发挥人才优势;第五,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乡村发展离不开金融,在上述发达国家的农村发展模式中,都强调了金融机构的重要性,让金融机构更多的支持农民,帮扶农民。

 2 国内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国外学者仅仅局限于本国自己乡村发展的研究,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几乎没有,又因为乡村振兴战略近几年才提出,我国专家学者都把其作为研究的一个重点,并且对于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的一个研究也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2.1 乡村演变及政策 文宏在《建国以来乡村振兴路程回顾及未来展望—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2019)中谈到,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城市优先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变化,在价值定位上,由支持城市发展转变为补齐短板发展,再转变为城乡共荣发展;在发展任务上,由乡村建设转变为新农村建设,再转变为乡村振兴;在发展特性上,由国家主导转变为引入市场,再转变为市场分配;在城乡关系上,由乡村单方发展转变为城市带动乡村,再到发挥乡村的主导作用。

 2.2 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 费孝通认为,“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而“乡村发展模式”则是指乡村经济发展结构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某一地区选择的乡村发展战略和乡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地域特色的、能够使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乡村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理论概况。每个地区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模式,以下梳理了各学者关于乡村发展模式的文献研究。

 陈荣彬、姚晓东、张永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2018)中业提到了几种发展模式,分别是吉安模式、虞心小镇模式、袁家村模式。虞心小镇模式以“虞”文化为主题,结合山水茶竹资源,打造集田园风光、客家民俗、虞茶文化为一体的家庭休闲度假体验式现代农业产业和农业田园综合体;袁家村模式主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典型代表。

 王松良在《中国“三农”问题新动态与乡村发展模式的选择一以福建乡村调研和乡村建设的实证研究为例》(2012)中说到了福建省乡村发展的几种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汀塘模式、培田模式、福田模式和林炳模式。

 2.3 乡村研究现状 王甲迎的《国内外美丽乡村研究现状及典型案例分析》(2017)中提到,在国内,关于乡村研究的现状主要有:陆羽荣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并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黄克亮则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依托广州新农村建设,研究如何推进广州省的乡村建设。

 3 国内外研究述评及研究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笔者发现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和认可。可以由此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国外的城市化进程比较快,乡村问题很早的就突显了出来,所以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相关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并且形成了较丰富的理论和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乡村发展模式。得出的结论都是较

 一般的模式,对于涉及特殊地区的一些特殊的发展情况,国内的研究则较少,而且也不全面,比如说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地形较复杂的地区的发展模式就少之又少,而且对具体案例深入具体分析的研究也不多见。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的研究将会成为下一步研究的趋势,同时这些研究方面的缺少也就是本次课题研究有待突破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Berg L, Wintjes A. New"rural lifestyle estates"in The Netherland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0(03). [2]高强,王富龙.美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2(05).

篇五: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18年第14期 17论坛·专题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当前和今后我国农村发展的方向、战略和基本途径。鉴于这一提法新颖,国内外没有直接称谓的研究成果,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相近的涉及乡村如何建设和发展的研究成果为数不少。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乡村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始于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逊针对西方国家普遍性使用农药滴滴涕、六六六等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而出版的重要著作《寂静的春天》,尽管该著作的目的是警示人们认识到乡村环境污染重要性,但由此引起了西方学者对乡村建设相关问题的持续深入研究 [1] ,主要有几个领域:1.

 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兹(1962)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他还基于非均衡方法对农业的发展潜力展开分析,并认为向传统农业投入新的生产要素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2] 。2.

 在乡村可持续发展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巴巴拉·沃德 [3] 和美国微生物学家雷内·杜博斯(1972)、美国德内拉·梅多斯(1972)

 [4] 及挪威首相Gro Harlem Brundt land(1987)等逐渐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3.

 在乡村治理方面。丹尼尔·柯尔曼(2006)从生态环境与政治事务关系的角度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应该从人类政治事务着手 [5] 。艾米丽·奥斯特罗姆(2000)提出了治理农村生态的9项相关制度与原则。迈克尔·麦金尼斯(2000)提出了中心治理模式,即生态治理的重要保障是良好的环境、完善的制度、团队协作、政府与民众的配合。施奈伯格(2008)首次从责任角度提出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应当让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引起者承担主要责任,从根源上治理生态环境问题。Gilman Robert(1991)提出了“生态村”概念,推广太阳能,使用节能、节水、环保材料,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收税或收费。日本石岗陶子在《日本农村的变迁》中提出农村建设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与制度,加强财政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精神。韩国学者金英姬研究指出,要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通过典型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实现共同发展。4.在乡村新的发展方式方面。自英国乡村保护运动(CPRE)通过制定《城乡规划法》(1947)以有效解决当时土地占用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以来,一批新的乡村发展理念和模式相继提出:如美国阿伦特的《乡村设计》(2010)中强调乡村设计首先要考虑零碳零排放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把科学技术融入到设计中来解决可持续性问题 [6] ;世界绿色设计组织(2013、2015)在全球推广“绿色设计”理念,以“绿色设计”为手段引领生产方式变革、消费方式变革、生活方式变革、加强乡村遗产保护与设计的国际合作,倡导人文为本、城乡协同及建设绿色生态文明等等。二、国内研究现状尽管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乡村占据相当地位的农业国,但学术史上关于乡村如何发展的研究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述评及今后研究方向■ 董向东(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20)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的旨在解决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有关乡村振兴方面直接称谓的研究不多,但国内外与乡村振兴内涵相近的研究却不少,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乡村如何建设和发展的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今后努力研究的方向。关键词: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万方数据

 2018年第14期 18论坛·专题研究少之又少,在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中,最为著名的是费孝通(1936)的《江村经济》。通过对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乡村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7] 。国内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三个阶段。(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农村发展的重大制度变迁,其核心是通过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动能。对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成效的实证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典型的如中共巴彦淖尔盟委员会(1984)在《我们是怎样实现农业总产值五年翻一番的?》一文中说,长期贫困的五原县,三中全会后最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5年时间农业总产值翻了1.5番,粮食增了62.5%,油料增了28倍,甜菜增了1.6倍。2.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理论分析。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如李含琳等(1985、1990)等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村土地产权的虚置问题;刘国光(1990、1992)、卫兴华(1988、1991)、张军(1987、1992)及宋圭武(1990、1993)等等一大批学者从农村集体财产两权分离的视角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机制及其合理性。3.对其发展趋势的研究。陆学艺和张晓明(1984)等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然会是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生产转化 [8] 。韩俊(1988)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我国农村必然会在小规模土地经营的基础上走上农户兼业化的道路。4.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暴露出的矛盾的分析。钱忠好(1993)等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业生产出现徘徊甚至倒退的局面,主要是土地经营零碎、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农业生产缺乏后劲等,这实质上是我国现行土地关系、土地政策中的矛盾所致 [9]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2005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温铁军(2005)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制、重新恢复农村本来就拥有的田园风光,让城里人被田园诗般的农村所吸引等方面 [10] 。陈锡文(2005)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认为,新农村建设关键要体现在经济的新发展方面。林毅夫(2006)、李含琳(2006)及胡恒洋(2009)等学者认为新农村的“新”体现在经济、环境、社会面貌、社会治理方式等的新途径、新方法等方面。2.如何建设新农村方面。林毅夫(2006)、李含琳(2006)、陈锡文(2005)

 [11] 、卢军(2006)、胡恒洋(2009)、宋圭武(2006)等众多学者从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消费环境、启动农村巨大的存量需求,消化掉过剩的生产能力、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的全方位研究。温家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 [12] 。(三)“美丽乡村建设”阶段“十二五”期间,自浙江安吉县率先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和行动以来,全国很多地区纷纷响应,“美丽乡村”建设很快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特别是2015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一阶段,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美丽乡村”的内涵。柳兰芳(2013)等万方数据

 2018年第14期 19论坛·专题研究认为美丽乡村实际上指的是生态、社会、人文、规划、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的统筹同步发展 [13] 。黄克亮(2013)认为美丽乡村是农村文明、管理民主、农民素质提高,实现乡村自然环境与社会进一步共同发展。和沁(2013)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就是生态文明建设 [14] 。张波(2013)认为美丽乡村应当区别于城市的钢筋水泥,仍然要看到山水、田园,保留农村原本风貌,保留农村自然古朴,仍“美”得像农村。2.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式和途径。包婷婷(2014)、韩冰(2014)和舒川根(2010)等提出应采取文化传承模式、即产业发展型文化传承模式和文化重塑型的文化传承模式,大力保护传承乡村文化。刘佳奇(2012)认为乡村休闲旅游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农业和旅游的发展,合理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汪彩琼(2012)认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任务是统筹城乡建设、推进环境整治、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王卫星(2014)认为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建设中 [15] 。王旭烽和任重(2013)、张孝德(2013)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要注意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了一个新的农业文明的境界 [16] 。赖瑞洪(2012)认为要全面启动实施“四级联创”,即市、乡、村和村“五美”农户要共同创建。黄爱东(2015)认为科学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条件,编制规划要因地制宜,各个分项相互协调,最终实现规划有深度、能落地。3.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吴理财、吴孔凡等一些学者对国内较为有名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如安吉、临安、永嘉、高淳、江宁模式进行理论方面的提炼和总结 [17] 。三、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存在的不足总结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不足:1.“建设”的主体定位及延伸的问题。无论是“新农村”还是“美丽乡村”建设,众多的研究成果均包含了政府作为建设主体的假定,其研究视角和所提出的对策、路径和方法也多集中在政府为乡村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生动力方面,而对如何激发乡村的内生动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在乡村建设中动能的研究不足。诚然,我国的政府是政策和制度的唯一供给者,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但政策和制度毕竟属于“外因”,农民和农村社会组织的动能才是农村变化的“内因”,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形成新的有效发展动能,才能实现乡村持续发展。2.研究方法多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严格规范的分析框架和计量检验,部分所得结论尚处于经验性或直觉性层面。3.部分研究所提出的对策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也许正是由于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导致政府决策部门所制定的政策存在“先天缺陷”,致使我国多数地区各阶段实施的乡村发展战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四、今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方向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已经写入了党章,它将是我国农业农村今后32年的发展战略,各项工作部署已经全面启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部委正共同推进之中,这为我们今后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1.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乡村振兴涉及到社会治理、产业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保护、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领域,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振兴。我们绝对不能单从某一个角度考虑研究,要把它看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要用系统论的方法去研究。只有这些方面都得到发展,乡村才能变得有活力、有人气,才能真正振兴。2.乡村振兴要分区分类施策。由于我国乡村面广量大,涵盖国土面积90%以上,占全国人口45%以上,约6亿多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之间在就业机会、劳动力收入水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巨大差距,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非常突出,既有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地区、纯农业地区和纯牧区的区别,也有山区、丘陵、平原、高原等形态上的差异,乡村振兴必须要根据区域的差异化来加强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乡村给予什么样的差别化政策、措施?如何才能既要考虑到整体规划,统筹推进,也要考虑基础和条件差异,形成特色,达到因地制宜的万方数据

 2018年第14期 20论坛·专题研究参考文献:[1](美)蕾切尔·卡逊著,吕瑞兰、李长生、鲍冷艳译.寂静的春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2](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10.[3](美)B·沃德,R·杜博斯著.只有一个地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4](美)梅多斯著.增长的极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美)丹尼尔·科尔曼著,梅俊杰译.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美)阿伦特著,叶齐茂,倪晓晖译.乡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7]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8]陆学艺,张晓明.马克思主义的合作理论和联产承包责任制[J].哲学研究,1984,(4):1-8.[9]钱忠好.农业用地市场化之我见[J].经济研究,1993,(7):63-65.[10]温铁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N].人民日报,2005-10-31,(13).[11]陈锡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发展,2005,(12):15-17.[12]温家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J].农村建设,2006,(5).[13]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理论月刊,2013,(9):165-168.[14]和沁.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9):187-190.[15]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1):1-6.[16]张孝德.中国乡村文明研究报告——生态文明时代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与使命[J].经济研究参考,2013,(22):3-25+54.[17]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22.作者简介:董向东(1969-

 ),男,甘肃靖远人,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公共...

篇六: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iddot;

 131

 ·基层建设与和谐 区域治理我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大问题。保障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 是巩固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所在, 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如何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世界各国也在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例如 , 日本乡村也曾经历过人口减少、产业萎缩、文化失传等危机 , 这一点和我国农村发展目前遭遇的难题很相似;以色列身处干旱地区 , 却依靠滴灌技术、废水利用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 ,跻身世界农业最发达国家之列;美国借助覆盖面广、赔付率高的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保驾护航;德国、意大利的农民协会 , 在政府与农业企业和农户间扮演着协调、沟通的角色 , 保障农民的权益。一、日本日本重振乡村办法众多1 注重乡村架构建设及发展旅游自经济高速增长结束后 , 日本乡村一方面经历了人口减少、产业萎缩、文化失传等危机 , 另一方面也经历了国家为拯救萧条的地方经济而进行的数次“振兴计划”。在兴与衰、成与败的博弈过程中 , 日本乡村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做法 , 如超越了原先单纯发展经济的思维模式 , 改变了以政府为主体的地方建设和乡村治理架构等 , 使乡村建设更加发自于民心 , 植根于乡土。这些对中国乡村建设不无启示。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起 , 日本乡村建设经历了致力于缩小都市与乡村发展严重失衡、推进乡村环境整治、提升村民生活水准、营造乡村景观、恢复生态系统等长期的过程。近些年 , 让乡村重新充满生机和活力 ,成为日本乡村建设新的内容。一是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夯实农业的基础 , 使农作物生产更有效率 , 农产品销售得到强化。如为保护耕地和促进生产 , 采取耕地集约化管理和共同管理;强化本地土特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加工;进行销售改革 , 如开设直销店 , 提倡本地土特产本地销 , 推广高速路服务区销售、会员制和邮购等。二是招揽区外人士来本地旅游、体验生活和定居。如整合本地自然环境、历史遗产、文化遗存、特色饮食和风土人情资源,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灵活开展旅游事业,引导初高中学生来乡村进行修学旅行、合宿 , 学习和体验农村、农业生活;开展以锻炼孩子意志的小初中学生到山村和离岛学校“留学”活动,促请从乡村去都市和境外的本地老年退休人士回村养老 , 招请热爱农业的年轻人和具有农业技能的农业支援者来村定居。2 实施“一村一品”运动振兴乡村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要求,因地制宜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主导产品和产业。这是日本大分县 1979年倡导发起的。推广“一村一品”运动期间,该县挖掘本地资源优势,瞄准市场。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比如开发高质量好品重的“山魁”,这是一种味道酸甜,多汁的橘子,进入市场后非常畅销。后来的发展中,该县产品品种从 143 增加到 20 年后的 336种。特别是香菇和麦烧酒风靡整个日本,远销亚洲和欧美国家。在特色产品的生产、开发和销售方面,大分县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如成立县农业技术中心、温泉热花卉研究指导中心、香菇研究指导中心等各种科学研究机构;在全国各地举办产品展示会,在东京开设大分产品专卖店,在海外开设试销点等。不仅如此,大分县将农产品略做加工,提升一次产品的附加值,并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多样化来适应创新需求。这种做法恰好迎合了日本消费者的需求,不少产品很快占领了市场。比如:旧大山町的“梅子蜜”等农产加工品多达 20 多个品种,销售额达数亿日元。为了破解农村优秀人才匮乏的问题,大分县把培养人才作为“一村一品”运动的最终目标。该县依托政府农业改良普及机构和各级农协,开办了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人才培训讲习班,从 1983 年到 2005 年讲习班共培养了 2000 多名优秀人才,作为“一村一品”运动的带头人活跃在县内各个地区。3 是引进和灵活运用先进农业科技。如蔬菜等工厂化生产 , 建立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智能管理和销售终端管理;引进机器人、无人机;灵活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等。德岛县一个叫上胜村的山村 , 村政府职员牵头成立了一个五彩公司 , 动员村里老人们学习上网、使用电脑和传真机等 , 同时策划用山上采摘的树叶为工艺材料进行商品化 , 成功打开了市场 , 有的农家因此一年有上千万日元的收入。这个村虽然高龄化率为德岛县最高 , 但老年人人均医药费却为全县最少。如今上胜村人气大增 , 吸引了不少希望移居此地的年轻人 , 从海外来考察的人也络绎不绝。

 二、美国农场高效 , 农业保险实施到位,科技水平高从芝加哥出发 , 向西南方向行驶约 50英里 , 就到了斯图尔德农场。鲍勃·斯图尔特和布拉德·斯图尔特兄弟两人经营着这所祖辈在 19 世纪建立的家庭农场。农场一半种植玉米 , 一半种植大豆 , 每年在两种作物之间轮换。农场还有一片树林养殖马匹。斯图尔特兄弟都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 ,有农业经济学学位。在几家知名企业和大公司从事与经济和营销有关的工作之后 , 兄弟俩选择回到家乡 , 帮助父亲经营管理农场。平日 8000 英亩农场的播种、作物管理都由自己家人完成 , 鲍勃·斯图尔特的妻子负责农场记账;布拉德·斯图尔特的妻子是一名执业兽医 , 也帮助做一些农场工作。只有在作物收割时节 , 兄弟俩才会雇佣六七个帮手。斯图尔特兄弟所代表的农业人口仅占美国人口总数的 1.8%, 但是他们养活了美国 3 亿多人口 , 同时提供了一半的世界粮食出口。斯图尔特兄弟在离开农场、接受了高等教育、有了大公司工作经验后 , 又选择回到故乡农场从事农业生产工作 , 这与美国宜农惠民的农业政策密不可分。在 2014 年农业法案的框架下 , 美国国会预算局的预算计划是 ,80% 的农业支出用于食物补贴;8% 国外乡村振兴经验借鉴研究黄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77文摘:本文分析了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在以往各个历史阶段发展农业、振兴乡村的经验举措,以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所借鉴。关键词:外国; 农村;发展万方数据

 ·

 132

 ·区域治理 基层建设与和谐用于农作物保险;6% 用于环境保护;5%用于农产品生产;剩下的 1% 用于其他 , 包括贸易、信贷、农村发展、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林业、能源、园艺和其他计划。去掉食物补贴 , 美国农业支出中占最大头的是农作物保险。美国农业的高度发展与政府推行的覆盖面广泛的农业保险密不可分。据统计 , 从1995 年到 2004 年的 10 年中 , 美国农作物保险行业的赔付率为 95%。农业灾害损失具有面积广、数额巨大的特点 , 私营公司难以单独承担农业保险的巨大风险。美国农业保险产品主要由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设计和管理 , 委托私人保险公司进行销售。200 年前 , 美国 90% 的人口务农;现在 ,1.8% 的美国人口务农。1940 年 , 一个美国农民能养活 19 个人;2010 年 , 一个美国农民能养活 155 个人。这表明 , 美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效率已经达到一个相对理想、稳定的水平。美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 , 与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密不可分。斯图尔特农场有 50 多种现代化农业作业设备和粮食装卸设备。农场田野中还均匀安装了几个气象设施 , 预测记录农场的降雨和气温。气象设施同互联网、全球卫星气象系统连接 , 斯图尔特兄弟的手机安装了应用软件 , 一个按键可以随时检测农场的气候状况 , 然后决定一天的工作是在田间 , 还是在室内整理机械。美国乳品创新中心是一家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同样从欧洲进口的黑白花奶牛 ,在美国的年产奶量为 9000 公斤 , 在中国的产奶量却仅为 4000 至 5000 公斤 , 这同美国科学的奶牛喂养方法有关。对于处于产奶期的奶牛 , 每天接受多长时间日光照射 , 喂食饲料的营养搭配 , 美国的农业科技人员都有精确的计算。同时 , 美国农场的每头奶牛都带有测控器 , 供工作人员随时检查奶牛的健康情况 , 一旦有测控指标不正常 , 奶牛当天的奶就不能用 , 这保证了农场牛奶的质量。美国大学的农学教授一直在给农户、牧民提供帮助。他们每年定期到农户、牧民中去 ,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 提供咨询 , 推广新的研究成果。联邦政府依据贡献大小、实际工作价值给大学农学院的农业研究项目拨款。同时 , 美国有许多非营利组织 , 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强 , 大都拥有博士学位。他们的工作主要有两项 , 一方面给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方面的培训 , 教农民如何科学种田。例如 , 为保护农田和环境 , 美国对单位面积农田的化肥用量有严格的科学计算和规定 , 这是农民培训内容之一。另一方面 ,这些组织对农业生产质量进行监督 ,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 既保证了美国农业生产安全、高效地进行 , 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美国农民的利益。三、德意农业发达 , 农协服务农民作用显著德国职业农民在德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高 , 却肩负着德国粮食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1948 年以来 , 为保障德国农民权益、便利对外联络协调,德国农民协会(DBV)应运而生。在德国 , 职业农民的准入非常严格。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德国农民 , 要经过严格的实践劳动锻炼和理论学习过程。作为农民自己的最重要组织——德国农民协会是德国农业、林业和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团体组织 , 是各地农民协会以及跨地区的农业和林业专业协会在联邦层面的代表。同时它还是欧盟农民协会成员 , 代表德国农民参与和欧洲邻国农业组织机构的协调。现阶段 , 全德近 40 万农民中 ,90%都是德国农民协会的注册会员。他们都是自愿加入 , 农民们通过各个地区性的农民协会注册入会,德国农民协会主要负责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农民当法律顾问、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开拓市场的服务等。该协会重视农业产业的整体利益和农民的政治、社会权益 , 适时将会员的具体意见反映至立法及行政机关 , 在政府与农业企业和农户间扮演着协调、沟通的角色。

 二战后意大利农业发展迅速 , 是发达的欧洲农业大国,农村日益现代化 , 目前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差别不大。这其中农业企业协会作用很大。农企协会为非官方会员组织 , 已有 100多年的历史 , 个体农户有事都找协会办 , 减少了政府的负担。农企协会收取会费 , 提供各类服务 , 其中包括政治事务、税收事务、雇佣事务、技术培训、设备购置、法律援助、价格协调等。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 农企协会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务 , 其中包括了解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 , 使当地的“土政策”与欧盟的政策协调起来 , 提供财政和法律方面的援助 ,特别是与欧盟政策冲突后的法律纠纷解决方案。欧盟和意大利政府对农业都给予了高度的支持保护 , 使意大利成为世界农业保护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四、荷兰 “农地整理”重塑乡村景观。荷兰的国土面积仅有 4 万多平方千米,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出口国,这与其大力推行农地整理密切相关。该国早在 1924 年和 1938 年,荷兰政府就相继颁布了两版《土地整理法》,通过土地置换、规整划一等实现土地相对集中,改善农地利用,促进农业发展。这一时期,荷兰将农业利益置于首位,土地整理法案的内容包括改善水资源管理、优化土地划分和建设道路基础设施等。1954 年,荷兰颁布的第 3 个《土地整理法》,在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基础上,允许预留部分土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之外的自然保护、休闲娱乐、村庄改造等,同时明确了景观规划必须作为土地整理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此,乡村景观规划在荷兰获得合法地位。这一时期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目标仍然是为农业生产区分土地的使用类型,但开始涉及户外休闲、景观管理以及自然保育等方面的利益。1970 年以后,荷兰政府转变了只强调农业发展的单一路径,而转向多目标体系的乡村建设。1985 年,荷兰政府颁布了《土地使用法案》,要求拓展乡村发展目标,协调与其他物质规划的关系,允许购买土地用于非农目标。相比以往农业优先的规划,娱乐、自然和历史景观保护被置于与农业生产同等重要的地位。2007 年版的《土地使用法案》也更加注重解决私人与政府合作开发土地过程中涉及的成本和收益问题。因此,乡村景观规划也更加注重农民、政府、社会团体等各方利益的均衡。通过农地整理,荷兰的乡村不仅环境良好、景观美丽,且农业经济发达,农民生活条件优越。在农村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形下,荷兰通过对乡村精耕细作、多重精简利用的方式,达到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经济社会效益。各国国情不一,乡村发展和建设道路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均衡,农业基础差、农村底子薄、农民竞争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和地区完全依赖政府强大财政供给的路子,同时也应尽量避免部分拉美国家城市贫困和农村衰败并存的“陷阱”局面,应该因地制宜,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制定符合现实国情农情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国家强盛和农民幸福把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参考文献:[1] 海若 . 乡村振兴看国外特色发展之路 [J].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8,2:11[2] 乡村振兴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万方数据

篇七: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为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德国的乡村治理起步于20世纪初期,政府通过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农村改革,逐渐将乡村推向发展与繁荣。1954 年,“村庄更新”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土地整理法》将乡村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作为村庄更新的重要任务。此后,巴登威滕堡州、巴伐德国 “村庄更新”强化乡村治理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数量的排斥、农村人口流失、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让德国政府很早就开始重视农村发展。乡村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但在服务设施和经济动力方面,相较于城市往往处于弱势。为此,德国通过区域规划来保证城乡之间的平衡,并将“村庄更新”作异域撷英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不是造些典型或干几年就可以大功告成、收官交账的。其实,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过程中,不少国家也曾遇到过乡村发展停滞的情况,而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各国也逐渐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如德国“村庄更新”、荷兰“农地整理”、 日本“一村一品”等。本文系统梳理各国乡村发展振兴的有益经验,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借鉴。编者按乡村振兴看国外特色发展之路文l海若利亚州陆续出台了村庄更新的发展计划。1976年,德国首次将“村庄更新”写入《土地整理法》,并试图保留村庄的地方特色和传统优势。20 世纪 90 年代,德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后,村镇建设倾向于内向式发展。也就是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扩张,在现有建设范围内寻找发展更新的潜力,同时也更注重生态保护。这时的“村庄更新”也融入了更多的科学生态发展元素,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被提升到和经济价值同等重要的地位。乡村规划更多考虑的是,通过局部持续的改良,辅以适当的扩张。比如:当一个市镇需要新增建设用地时,首先会尝试在已建设区域寻找潜在建设用地或应拆除改建的区域,从而完成市镇发展的需要,并试图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同时,会考虑各种生态因素和环境质量,如果造成了较大的生态损失,则需要进行相应的补偿。总体来看,德国的“村庄更新”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采取的适应性调整。一方面,为适应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德国改变了失去功能的农业经济房屋的用途,同时重新调整了剩余建筑物的形状、规模、开发状态和建筑

 51物现状。另一方面,为适应农村社会和人口发展状况,德国对农村基础设施作出相应调整,减少没有经济收益的土地利用,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德国的“村庄更新”发展至今,在重视产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住宅开发等现代化要求的同时,也重视维护传统的历史风貌和生活方式。村镇更新的规划方案要反复与公众讨论多次,吸收公众的建议反馈,最后由专职人员对意见进行归类和评判,融入建设方案。荷兰 “农地整理”重塑乡村景观荷兰的国土面积仅有 4 万多平方千米,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出口国,这与其大力推行农地整理密切相关。该国通过整合现有农村资源,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早在 1924 年和 1938 年,荷兰政府就相继颁布了两版《土地整理法》,通过土地置换、规整划一等实现土地相对集中,改善农地利用,促进农业发展。这一时期,荷兰将农业利益置于首位,土地整理法案的内容包括改善水资源管理、优化土地划分和建设道路基础设施等。尽管这一时期的土地整理成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由于实施目标的单一性,导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的传统景观。1954 年,荷兰颁布的第 3 个《土地整理法》,在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基础上,允许预留部分土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之外的自然保护、休闲娱乐、村庄改造等,同时明确了景观规划必须作为土地整理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此,乡村景观规划在荷兰获得合法地位。这一时期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目标仍然是为农业生产区分土地的使用类型,但开始涉及户外休闲、景观管理以及自然保育等方面的利益。1970 年以后,荷兰政府转变了只强调农业发展的单一路径,而转向多目标体系的乡村建设,如推进可持续发展农业,提高自然环境景观质量;合法规划农地利用,推进乡村旅游和服务业发展;提高乡村生活质量,满足地方需求等。而且,通过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荷兰避免和减少了农地利用的碎片化现象,实现农地经营的规模化和完整性。1985 年,荷兰政府颁布了《土地使用法案》,要求拓展乡村发展目标,协调与其他物质规划的关系,允许购买土地用于非农目标。相比以往农业优先的规划,娱乐、自然和历史景观保护被置于与农业生产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荷兰乡村建设的目标随着社会发展变得更加广泛,乡村整治任务变得越来越全面和综合。政府作为乡村重建背后的推力角色已经大大弱化,2007 年版的《土地使用法案》也更加注重解决私人与政府合作开发土地过程中涉及的成本和收益问题。因此,乡村景观规划也更加注重农民、政府、社会团体等各方利益的均衡。通过农地整理,荷兰的乡村不仅环境良好、景观美丽,且农业经济发达,农民生活条件优越。在农村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形下,荷兰通过对乡村精耕细作、多重精简利用的方式,达到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经济社会效益。日本 “一村一品”振兴乡村经济“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于 1979 年倡导发起的。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分县地处日本东南,林地和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 70%,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一度陷入人才外流、农业萎缩的凋敝状态。为摆脱困境,平松守彦发起了“一村一品”运动。所谓“一村一品”,就是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产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在“一村一品”的带动下,仅有 120 多万人口的大分县,在随后的 20 年中完成了产值高达数十亿美元的飞跃,从落后的贫困县发展成环境优美、经济领先的全球闻名城市。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连续多年位于日本九州地区第一位,居全国前列。推广“一村一品”运动期间,大分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内和国际市场,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比如:位于大分县南部的津久见市,气候温暖,盛产橘子,但当地橘子质量差,没有销路,于是该市开发了柑橘新品种“山魁”。这一品种果汁多,味道酸甜,被喻为“太阳女神”,进入市场后非常畅销。再如:该县旧大山町位于偏远山区,既没有栽培稻米的平坦耕地,也没有发展畜牧业的大草原。因此,当地政府没有按照国家的政策发展稻米和畜牧业,而是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梅子和栗子种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一村一品”运动中,该县的主导产品数量从最初的 143 种增加到了 20年后的 336 种。特别是香菇和麦烧酒风靡整个日本,远销亚洲和欧美国家。在特色产品的生产、开发和销售方面,大分县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如成立县农业技术中心、温泉热花卉研究指导中心、香菇研究指导中心等各种科学研究机构;在全国各地举办产品展示会,在东京开设大分产品专卖店,在海外开设试销点等。不仅如此,大分县将农产品略做加工,提升一次产品的附加值,并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多样化来适应创新需求。这种做法恰好迎合了日本消费者的需求,不少产品很快占领了市场。比如:旧大山町的“梅子蜜”等农产加工品多达 20多个品种,销售额达数亿日元。为了破解农村优秀人才匮乏的问题,大分县把培养人才作为“一村一品”运动的最终目标。该县依托政府农业改良普及机构和各级农协,开办了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人才培训讲习班,从 1983 年到 2005 年讲习班共培养了 2000 多名优秀人才,作为“一村一品”运动的带头人活跃在县内各个地区。如今,随着“一村一品”运动的深入开展,其基本理念已逐步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认识和接受,成为振兴地方经济、消除贫困和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摘自《中国国土资源报》)

篇八: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ina蒺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Background,Foreign Experience and Realization PathWANG Ping 1 , WANG Mi鄄lan 2(1.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Gansu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ute,Lanzhou,Gansu 730070;2. History and Geography School of 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Gansu 745000)Abstract: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vital choice by CCP and our government in the new historical position basedon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three rural issues”today,which is unified with the judgment of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in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social basic contradiction in our country are the regional imbalance,the im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industry imbalance and imbalance of urban and rural,in which the imbalance of urban andrural is the main aspect of the contradiction. So,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key to crack urban-rural imbalance.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guiding by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summing up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the United States,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promotion of China蒺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the legal system, rural infrastructure, adjustment of the flow of elements and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implementation of these measur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theimprovement of rur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environment,the improvement of market orientation of factor flow and the ultimaterealiz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social basic contradictions; imbala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of urbanand rural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国外经验及实现路径王 平1 ,王密兰2(1. 甘肃政法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2. 陇东学院 历史与地理学院, 甘肃 庆阳 745000)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着眼于新的历史方位,对“三农”问题全面评估基础上做出的一揽子解决之重大战略抉择,与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转化的判断是有机统一的。在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中,区域、行业、供需及城乡不平衡是经济发展中主要的不平衡,其中城乡不平衡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是破解城乡不平衡的一把钥匙。在这一判断基础上,进一步以发展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在借鉴美国农村振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应以健全法制、农村基建、要素流向调整及城乡融合为基本路径。这一路径对确立乡村振兴的制度安排、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要素流动的市场导向并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乡村振兴; 社会基本矛盾; 城乡不平衡; 城乡融合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粤 文章编号:员远苑员原怨苑源猿 (圆园员8)

 09原园园31原园6收稿日期:2018-08-3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调适研究” (13XMZ030)。作者简介:王 平,1977 年生,男,甘肃天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城镇化与“三农”问题、城乡居民消费问题;王密兰,1979 年生,女,甘肃天水人,讲师,研究方向:农村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 2018 年中央 1 号文件对这一战略进一步进行了阐释和详细部署,认为“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 [1] 。从2004 年起中央 1 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重视“三农”的具体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通过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是补齐短板、实现均衡发展的伟大举措,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把钥匙。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一)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乡村振兴是有机统一的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观点是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解决我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是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呈现的新变化,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做出了重要判断,认为第 37 卷第 9 期2 0 1 8 年 9 月怀化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Vol.37.No.9Sep. 2 0 1 8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生产全面落后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新的历史方位对中国发展实践的科学认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以及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改变,表明我国社会生产力经过改革开放 40 年的发展已经得到极大释放,社会生产全面落后状况已经得到大大改善。生产力由全面落后转向了部分领域和行业的落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由全面、整体落后转向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要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多个方面,如东西的区域不平衡、行业的不平衡、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平衡等等,尤其突出的是城乡的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成为了发展不平衡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短板在于乡村相对于城镇发展滞后问题较为突出,振兴乡村就成了解决不平衡发展的关键。(二)

 乡村振兴战略是现阶段“三农”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自 2003 年中央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以来,“三农”问题在实践中的解决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三农”问题的提法也因此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学界的重要理论创造 [2] 。从2004 年以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下了大力气,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通过实施农业税减免、农业补贴、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项目和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面貌改善。但与城镇发展相比,农村发展仍然缓慢、滞后,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还需要全社会的长期努力。而且,随着时代变迁,“三农”问题在新时代呈现出了新变化和新特点,这就需要完善和调整发展方向和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是基于新时代特征的国家一揽子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党和国家对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果。学界对“三农”问题也给予了持续关注,林毅夫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关键是农业可持续、农民增收及城乡差距缩小 [3] 。赵磊认为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4] 。认识中国“三农”问题需要从时间、空间及体制“三维一体”的框架中去探索 [1] 。“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仅事关“三农”本身,而且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5] ,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仍然是二元结构体制的存在 [6] 。农村的发展实际和理论界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均表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城乡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全面、系统、符合时代特点的“三农”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17》表 1 2016 年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指标值指标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全国GDP (万亿元)

 41.02 16.06 15.68 5.24 74.4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30654.7 20006.2 18406.8 22351.5 2382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50026.8 15334.7 17265.2 4612.7 159605图 1 四大区域 GDP 占全国比重数据来源: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2017》 整理计算而来。图 2 四大区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国比重数据来源: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2017》 整理计算而来。东北地区5.3%东北地区6.7%西部地区20.1%中部地区20.6%西部地区19.8%东部地区52.6%中部地区17.6%东部地区57.3%怀化学院学报 2018 年 9 月· 32 ·

 问题一揽子解决的战略举措。二、城乡不平衡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一)

 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主要体现发展不平衡涵盖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但在一系列的不平衡中,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最根本、最主要的方面 [7] 。下面以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主,分析我国现阶段发展不平衡问题。1. 以东西不平衡为主的区域不平衡我国东、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资源禀赋、资本、人才、技术及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导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非常大。根据表 1、图 1 和图 2 的数据,从 GDP 值来看,2016 年我国 GDP 总额为 74.41 万亿,其中东部地区 41.02 万亿,占全国的 52.6%,中部地区 16.06 万亿,占全国的 20.6%,西部地区 15.68 万亿,占全国的 20.1%,东北地区5.24 万亿,占全国的 6.7%。东部 10 省 (市)

 GDP占全国的“半壁江山”,而西部 12 省 (区、市)

 的GDP 只占全国的 20.1%。全国 GDP 总值最大的为东部的广东省,最小的为西部的西藏自治区。人均GDP 最大的为东部的北京市,最低的为西部的甘肃省,北京的人均 GDP 是甘肃的 4.27 倍;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为30 654.7 元,而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为18 406.8 元,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 1.67 倍。东部的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西部的西藏自治区的3.98 倍,是甘肃的 3.70 倍;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看,东部为 50 026.8 亿元,占全国的 57.3%,中部为 15 334.7 亿元,占全国的 17.6%,西部为17 265.2 亿元,占全国的 19.8%,东北为 4 612.7 亿元,占全国的 5.3%。东部 10 省 (市)

 几乎占了全国的 60%,而西部 12 省 (区、市)

 仅仅占了全国的不足 20%。可见,无论从 GDP 总量看还是居民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看,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非常大,发展不平衡问题非常严重。2. 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与低端产品生产过剩为主的供需不平衡供给侧与需求侧犹如一币两面,二者密不可分,供给侧决定了需求侧可供选择的产品结构与数量,需求侧是供给侧生产的最终目的及利润实现的基本环节。经过改革开放后 40 余年的生产力发展使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已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由全面落后转变为结构性的落后,即人民群众高层次、高质量的产品需求尚无法满足,但低端领域的生产及初级产品生产已经出现了严重过剩。使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成了国家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原因,其主要目的是在限制低端产能的基础上扩展高端产能。从需求侧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2000 年和 2016 年相比 (表 2),2000 年代表低端消费的食品消费支出占城镇居民消费总支出的 39%,而 2016 年食品消费支出占城镇居民消费总支出的 29%,下降了 10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也下降了 4 个百分点。而在同一期间,代表高端消费的交通通讯等支出城镇居民增长了约 5%,农村居民增长了 6%,医疗保健支出城乡居民消费也均有增加。这表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用于高端产品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用于低端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小;从供给侧看,我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异常严峻。以钢铁为例,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研究》 课题组测算,2012 年我国钢铁产量达到 7.2 亿吨左右,产能超过 10 亿吨,产能利用率不足 70%,且各地还存在许多在建产能,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也存在同样严峻的问题 [8]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居民出国、出境旅游时大手笔的抢购潮吸引着全球的目光,奶粉、电子产品、有机农产品甚至马桶盖等成为了抢购的对象。上面的种种迹象说明,我国某些行业尤其是与基建有关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非常突出,但高科技、高质量产品等高端产品供给尚无法满足消费需求,折射出我国供需不平衡问题的严重性。若能将供给侧与需求侧更好对接,既有利于我国内需型社会的建立,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3.实体和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主的行业不平衡实体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赖以进步的根基,而虚拟经济本身不创造价值,是对实体经济创造财富的再交易和再分配,是一种“钱生钱”的活动 [9] 。实体与虚拟经济理应良性配合,这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转和财富的循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大量进入了表 2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构成比例 单位:%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 《中国统计年鉴》 整理计算而来。年份 城乡 食品 衣着 居住 家庭设备 交通通讯 文教娱乐 医疗保健 其他2000城镇 39.44 10.01 11.31 7.49 8.54 13.40 6.36 3.44农村 36.14 7.41 17.99 5.79 7.25 14.53 6.82 4.092016城镇 29.30 7.53 22.16 6.18 13.75 11.43 7.07 2.58农村 32.24 5.68 21.19 5.88 13.43 10.56 9.17 1.84王 平,王密兰: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国外经验及实现路径 第 37 卷第 9 期· 33 ·

 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体系,“钱炒钱”现象比较突出,虚拟与实体经济分离导致了“货币失踪”现象。这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了抽血效应,也打击了实体经济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推高了实体经济的运行成本。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 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振兴 乡村 现状

热门排行

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5篇

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5篇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综述概要: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显著的党和政府主导的特点,带有浓厚的社会...

2024年度乡镇述职述廉述德述法报告优秀5篇

乡镇述职述廉述德述法报告优秀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省市县党代会精神...

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8篇

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8篇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西天下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都面临过乡村衰落的问题,并形成一系列实证可行的解决模式。我国“乡村振...

对乡镇政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6篇

对乡镇政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6篇对乡镇政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篇1当前,随着木材资源的日益衰竭,国际市场以竹代木需求旺盛,竹制品加工发展空间广阔;楠竹产业纳入了武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电商助农”领导致辞5篇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电商助农”领导致辞5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电商助农”领导致辞篇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

村委会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3篇

村委会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3篇村委会干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篇1_市委组织部:本人___,于__年参加__省统一组织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经过考

教师解放思想,振兴发展专项研讨发言稿14篇

教师解放思想,振兴发展专项研讨发言稿14篇教师解放思想,振兴发展专项研讨发言稿篇1我很自豪,我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70多年新中国乘风破浪的历史,进一步

乡村振兴帮扶实施方案14篇

乡村振兴帮扶实施方案14篇乡村振兴帮扶实施方案篇1驻村工作队员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到户,及时了解村庄发展所需、农民群众所盼,下面是天涯涛源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

谈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和体会8篇

谈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和体会8篇谈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和体会 学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感受心得范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