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朗格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策划方案 >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10篇

| 来源:网友投稿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10篇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列讲话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10篇,供大家参考。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10篇

篇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列讲话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课程育人实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让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系统设计、全面推进 根据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建立校、系(部)、教研室、课程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将课程思政建设覆盖到全部课程,融入

 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案、课件等所有教学文件和教学材料之中,贯穿到教学实施、课程考核、教学管理、教学督导、教学检查、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各环节。

 (二)坚持分类实施、突出重点 体现新时代要求,充分挖掘不同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确定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思路、方法、措施,分类推进、殊途同归。突出前瞻性和协同性,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研究,支持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形成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独具特色、百花齐放的课程思政工作局面。

 (三)坚持遵循规律、科学融入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统一,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找准专业教育与价值教育的融合点,着力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脱节问题,发挥好课程教学主阵地的作用,产生“润物无声”之效果。

 (四)坚持模式创新、体现特色 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希望教育集团特色,挖掘集团“感恩、阳光、严谨、责任”精神的内涵,强化育人功能。

 三、建设目标 树立“基于课程、体现时代、针对教师、面向学生”的建设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建设内容 (一)把握课程思政教育重点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

 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4.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5.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6.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刻苦学习、勇于开拓的实际行动,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正

 确思考,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

 (二)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 课程体系要贯穿“德技兼修、育训结合”主线,挖掘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等内容。1.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2.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诚信服务、德兼修的职业素养。

 3.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培育吃苦实干、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铺路石精神”和精益求精、耐心专注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技能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4.人文艺术类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突出培育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生活态度,通过讲述行业故事、阐释行业特点、增强行业自信、激发行业兴趣,加强专业行业的文化自信教育。美育教学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活力。

 5.体育类课程。要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

 的意识和能力,锤炼意志品质,发展健全人格,陶冶情操。要突出培育刻苦训练、奋勇拼搏、敢为人先、争夺荣誉的体育精神。

 五、建设举措 (一)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着眼点,贯彻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基本要求,有针对性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价值塑造融入培养目标。学校各专业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定位,在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要求中,对毕业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和目标进行精准设计,明确提出专业思政的总要求,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系统整理和分析思政教育渗透点,优化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各环节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在思政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社会实践课等各类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2.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课程标准。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专业思政目标体现到本专业的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评价之中,分类修订课程标准。每门课程都要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实现途径。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把握好

 挖掘拓展重点,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正能量。

 3.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案与教学课件。根据课程单元授课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要素,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修订课程教案,将课程的思政目标体现到课堂教学目标中,融入单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考核与评价之中,将“课程思政”贯穿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要素和全过程。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适应课程思政教学需要,积累思政素材,精选案例,整合教学资源,修订教学课件,将课程思政教学知识点以案例、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在教学课件上,运用交互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材编写与选用。严格规范教材的遴选、使用和管理工作。依据国家和省教育厅有关规定选用教材,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要积极选用优秀教材,哲学社会科学相关课程必须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完善课程教材遴选使用、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健全课程教材使用效果的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制度。

 5.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将思政教育融入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课程教案、授课过程、教学评价等课堂教学全过程。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

 技能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全过程。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探索“触动、感动、行动”的渐入式思政教学方式,让思政教育触动心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心灵。通过参与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深入阐释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从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升华到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人格培育相统一。

 6.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课程考试考核。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等方面考核纳入课堂学习、课程作业、实践教学环节等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考核,改革课程考试,合理设计考试题目,在考查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7.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根据专业特点,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建设标准、评价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8.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学工作评价。将思政要求融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课程建设质量评价、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中。把课程的“价

 值引领”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首要因素,在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中把“价值引领”作为明确的评价指标。在课程建设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评价指标。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效评价方式,强化“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导向,构建理论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表现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

 9.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将思政要求融入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建设管理,提高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加强课程思政督导,做好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监督、指导、反馈和评价。在期中、期末及常规教学检查中强化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常态化、动态化考评,将思想政治教育列为首要检查内容,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提高课程教学管理效能。

 10.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学管理制度。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督导、课程考核、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各类制度中,形成全面覆盖、科学系统的课程思政制度体系。健全课程标准管理规定、教材建设与管理制度、教案编写与评价办法、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听课制度,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考试管理办法,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管理办法等。

 (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育人意识。定期开展以增强教师的师德素养为目标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培

 训和教育活动,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自觉意识,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2.打造全员育人团队。组建“专业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的育人团队,打造育人共同体,让思政教育贯穿课上课下,实...

篇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思政实施方案三篇

  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1

  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精神,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31 号)、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62 号)等文件要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深入挖掘各类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知识、能力、价值塑造有效融合到每门课程当中,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两年之内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思政示范系列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三、基本要求

  1.挖掘、激活、利用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

  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

  工程技术、实验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树立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精神追求。

  人文艺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重点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

  加强新发展理念教育,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生发展观。

  加强“三大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加强专业职业素养教育,把专业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职业道德、专业伦理、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

  加强法治教育,在相关课程中渗透法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思维,坚定大学生的法治信念。

  四、重点任务

  1.创新教学设计。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探索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活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作为专业评估、学位点申报的重要观测点,将“课程思政”的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2.提升教学能力。组织专题辅导,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深入解读,加深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等的理解。开展学习讨论活动,以提高每位老师对加强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竞赛、教学研讨等活动,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责任单位: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研究生院)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

 施教、以德育德。(责任单位:人事处教务处)

  4.建设示范课程和示范专业。制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价标准,开展示范课程遴选活动,打造 200 门左右示范课程,发挥引领作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示范课建设,实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计划。在“课程思政”有基础,思政元素较充足,能体现学科优势、教学优势、课程优势的本科专业中遴选部分专业,打造成“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5.开发特色课程。结合时代特点和安徽特色,发挥学校学科优势,采取名家授课、专题讲座等形式,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开发一批在线开放课程。(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6.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建立团队教师的培养机制、运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培育***个左右“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培养一批首席专家和教学名师,不断增强团队整体教学能力,发挥团队示范作用。(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7.完善课程评价。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教学比赛、课堂优秀教学奖评比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的观测点。(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8.总结典型案例。总结“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好、学生反响佳的教学案例,形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典型案例,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参考借鉴。(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建立由党委宣传部牵头负责,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学生处、团委、教师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

  2.强化工作考核。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绩效考核评价。

  3.完善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试点或立项课程给予课时工作量上的相应比率增加,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为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整体思政工作水平,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6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31 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强化思政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三、基本原则

  1.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3.注重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渠道。

  四、思政元素

  1.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5.生态文明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以上各元素仅是宏观概括,各课程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性质、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主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五、落实渠道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课程育人为导向,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课程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涵盖人文社会

 和科学素养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等,守牢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3.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其育人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积极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教学。

  4.教材选用。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落实人文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教材质量。

  5.课程大纲。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合理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体现在学生考核知识中。

  6.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7.管理评价。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六、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2.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学生部(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

 “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3.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4.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3

  近日,中...

篇三: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按照《中共 CJ 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加快推进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引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収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标准和要求为参照,以重点丏业(群)建设为基础,按照“择优遴选、创建培育、校企合作、示范引领”的原则逐步推进,2020 年立项建设 4-5 个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到2022 年,建成5-7 个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 1-2 个省部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又是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关键,学校将逐步建立校级、省部级和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体系。

 (三)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着眼打造品牌重点丏业建设亮

  点,立项建设优先考虑丏业教学团队组成结构优、学校丏业(群)建设和校企合作基础好、丏业(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等因素。

 二、遴选立项 (一)立项条件 1.

 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团队教师坚守丏业精神、职业精

 .

 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在德育教育、思政课程建设方面叏得良好成效,团队负责人及成员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2.

 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成员丏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丏业基础课、丏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 10-15 人丐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丏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骨干成员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仸教不少于 3 名;具有高级丏业技术职称 (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教师占 30%以上。有优秀教师、水 利职教名师(新星)、教学名师等,立项建设校级或省部级以上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或首席技师)工作室。

 3.

 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团队负责人应具有相关丏业背景和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经验);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教科研成果、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0 周岁;熟悉相关丏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标准,具有课程开収经验。

 4.

 教学改革基础良好。在校级、省部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教师讲课竞赛等教学能力比赛中叏得良好成绩。教学改革项目(成果)获校级及以上奖励。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水利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奖。积极参与或主持省级或行业以上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开収、丏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 (含资源共享课程等)建设项目等。积极推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

 .

 创新。参与申报或优化丏业设置、编制丏业教学标准,积极参加院校间巡讲或丼办丏题报告, 5.

 丏业建设基础优势明显。校企合作基础良好,有长期合作稳定的 合作企业,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丏业建设工作,积极承接国家或地方、行业企业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积极参与编制丏业教 学标准、1+X 职业技能标准等丏业相关文件。学生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学校重点建设丏业(群)、省部级品牌特色骨干优质丏业、承担省部级教师培训仸务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的优先。

 (二)申报立项1.择优申报 各院部根据本单位教师队伍建设和重点丏业(群)建设情况,择 优推荐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填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编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2.评审立项 学校组织相关评审丏家,根据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立项条件, 遴选立项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基础上, 推荐省部级及以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三.建设仸务 (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

 1.

 整合校内外人才资源,不断优化团队人员组成结构,形成丏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

 1.

 以丏业(群)建设为基础,完善校企合作、团队建设协同工作机制,推进丏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

 推劢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収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2.

 组织团队教师开展丏业教学方法、课程开収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丏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丏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収能力、教学诊断与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

 组织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丏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1.

 推劢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 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觃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丏业课程教

 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

 2.

 研究制订丏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每个丏业按照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开収丏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觃范

 . (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考核验收以申报时提交的建设工作方案

 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劢课埻教学革命。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1.

 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幵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2.

 开展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行劢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 支持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

 3.

 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每位教师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 (修)订、课程标准开収、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丏业建设全过程,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4.

 推劢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五)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果,推广应用于其它丏业人才培养实践。

 四.验收管理 (一)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期三年(2020 年-2022 年);

 为依据,分为期中考核检查和期末验收评估两个环节。考核验收结果纳

 .

  作为负责人申报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三)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不得自行调整建设方案,需要 调整建设方案的,由教学创新团队申请,所在单位同意,报教师工作部审核,方可调整。

 入《CJ 单位、部门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团队负责人 2 年内不能再次

篇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南农业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 设 方案

 (草案)

  一、 指 导 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全校教师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在课程教学中融合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正能量知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共建,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能力。

 二 、 建 设 目标

 (一)形成全校教师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并付诸教学过程新局面; (二)培育一批专业特色鲜明、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金课; (三)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四)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和评价体系; (五)建成一个辐射区域高校的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

 三、建设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研究中心的成果要体现于教学改革,体现于课堂,体现于学生。

 (二)动态性原则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持续创新的要求贯穿于“课程思政”落实工作的各个方面,努力契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三)系统性原则 梳理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四 、机构 设 置 和工 作职责

 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在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挂牌,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合署办公,并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工作指导委员会及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特聘研究员队伍。

 (一)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工作指导委员会 主任:王斌伟、刘雅红 副主任:钟仰进、陈少雄、邓诣群 委员:王长明、王海林、叶晖有、江青艳、张丰清、张永亮、张贻发、钟桂龙、曹广福、蒋爱民

 秘书:朱 蕾 职责:规划和指导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工作,审核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年度工作计划,督促和规范课程思政研究与改革工作。

 (二)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特聘研究员队伍 1、研究员:我校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名师 2、特聘研究员:兄弟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含省级)

 职责:在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工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参与开展全校课程思政培训、研讨交流、教学比赛等各项活动,并于每学期期末提交对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建议。研究员队伍任期三年。

 (三)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工作委员会 主任:朱 蕾、蒋正峰、戴雪飞、宋 欢 秘书:崔 芸、乔 燕 职责:在工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全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各类培训、名师讲座、沙龙座谈、工作坊、教学比赛、金课共建、名师培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转变思想,更新理念,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与育人水平。

 五 、 保 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出台《华南农业大学关于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的指

 导意见》,采取系列措施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的建设以及全校的课程思政研究与改革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

 (二)经费保障 每年在本科教学经费教师发展专项中设置课程思政研究专项经费预算。

篇五: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5 篇 中学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 (一)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政课的绝对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鉴定“四个自信”,始终贯彻“八个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组织机构 组 长:*** **中学校长 副组长:*** **中学德育副校长 成 员:

 三、工作目标 1.坚持以思想政治课堂为主阵地,加 强理论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2.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3.继续深化德育教育,加强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德育活动,发挥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作出统一部署,突出思政特色,使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组织学习、宣传发动阶段 (2019 年 9 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思政课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出台《**中学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建设阶段 (2019 年 10 月—2020 年 11月中旬)。政教处、各学科制定实施方案,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建设等系列活动,阶段性成果随时整理存档,集中力量开展落实。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20 年 11 月下旬)。总结并凝练前期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表彰奖励优秀成果。

 五、具体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通过开展全员培训,要人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保障道德与法制课时 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足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想政治课课时,确保每周 2-5 课时思想政治课。要将课时严格执行在课表安排中,不得随意挤占德育课时。不得随意占用、挪用或者变相压缩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想政治课课时,提前结束课程。

 (三)积极实施各学科的思政渗透 各学科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学校将开展课程思政渗透方面的专题优质课、示范课比 赛,进一步强化对各学科思政教育渗透内容的教学评估,使思政教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

 (四)加强思想政治课、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建设 要加强对思想政治课、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要建立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体育、艺术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结合节庆日、重大事件、学生入学和毕业等环节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六)、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思想,做到服务育人。组织教师学习,树立领导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为家长服务思想,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召开学生座谈会,认真听取学生对学校办学、教师授课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方法,适应新世纪教育教学需要。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工作领导 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作为具体责任人,由政教处牵头,协同各部门具体负责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二)落实经费支持

 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水平。对在培训、专题活动方面提供经费保障。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二)

 —— 以孝为先,爱党、爱国 、爱家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黑狼口中学结合学校实际, 与本片王卜庄高中和我校辖区校黑狼口小学及东庄小学共同商讨,选择切合实际的共建项目,协同推进一体化建设。为全面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打造学校思政课亮点,特 制定了本学校以“以孝为先,爱党、爱国 、爱家 ”为切入点的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校课程育人作用,以“以孝为先,爱党、爱国、爱家”为切入点,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以孝为先,爱党、爱国、爱家”。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构建思政课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1.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思政课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2. 坚持改革创新。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素质拓展课和文化知识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实施方案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 增强知识文化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政治、历史课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语文、美术、音乐、书法等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课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总之各个学科要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

 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2. 以学校校园文化为根本,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黑狼口中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示范课,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孝义文化”这一校园文化方面的研究优势,组织开展“以孝为先,爱党、爱国 、爱家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立德树人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党员教师传帮带、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充分运用公开课、示范课、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立德树人”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立德树人”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教学设计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立德树人”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评比中设置“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立德树人”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 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学科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学科思政示范课程不少于 2 节。

 思政示范课的标准如下: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2. 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各学科的知识教育,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学科组为单位全面开展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4. 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学科推出 1-2 个思政课示范课堂,开展 1 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各学科提交汇总统计 , 报教务处备案。

 5. 开展思政课授课评比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表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张率增任组长,李全海副校长、德育主 任邹德 君和教务主任张殿琦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实施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工作联动,以学校的政史教师为骨干,以语文教师为助手,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建设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加强校际合作 本实施方案基于打造本校思政课亮点,并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积极与王卜庄高中和黑狼口小学及东庄小学展开校际合作,观摩研讨,互促互进,有效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 中学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三 )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永昌县第四中学思想政治课、道德与法治和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让社会认可、家长放心的特色学校。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我校建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德育思政——文化思政”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格局。

 (二)具体目标 1.坚持以思想政治课堂为主阵地,加强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

篇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价值意蕴(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生态的时代呼唤时代是思想之母,高职院校应拥抱新时代、扎根中国沃土,把握人才培养新生态。

 “两个大局”新局势、产业发展新趋势是时代语境的两个关键内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指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高职教育必须以更高的站位开辟发展新局,从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高度把握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高职使命,从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高度把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担当,从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人才国际竞争的高度把握铸魂育人的高职根本任务。

 “两个大局”新局势,内在呼唤高势位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及教学团队建设。“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持续深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将不断涌现并呈现交叉融合状态。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在持续加大,产业链或岗位群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

 [1] 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基于岗位群的综合性和复杂度,从单一专业型人才培养向多专业或多领域跨界交叉人才培养转型。在更深层次上,则需要回归或强化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价值、目标与策略杨晓慧(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摘 要:

 人才培养新生态、提质培优新任务、课程思政新作为,要求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是打造共挑“思政担”的立德树人共同体、共增“守渠力”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共打“攻坚战”的教学改革共同体。基于目标和问题导向,提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策略,一是更新教师能力观、课程观、思政观,从区隔到共识;二是厚植政治底蕴、提升实践智慧,从疏离到融合;三是构建多动力支持系统、彰显高职教育类型特征,从移植到创新。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21)0017-0069-06收稿日期:2021-05-06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项目; “2020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项目” (主持人:杨晓慧);2018年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培养项目(主持人:杨晓慧)作者简介:

 杨晓慧(1979—),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17期 No.17,2021— — — 69

 教育要旨,推动认识事实世界与建构意义世界的有效衔接,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共栖,从工具性转向人本化、从单纯育才转向育才育人统一、从就业导向转向学生发展导向。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增强适应性,要求高职院校高标准推进课程思政及教学团队建设。(二)高职院校提质培优新任务的攻坚行动从职教20条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阶段。

 “质” “优”如何体现?职教20条提出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治理质量、发展质量等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质量。人才培养的提质培优,要基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明确方向、消解障碍。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2] 。当前,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顶岗轻发展、重专业轻基础的人才培养偏差,对产业企业人才需求的适应性不够,对国家对职业教育导向和期待的回应性不够。新时代高职教育应立足教育的本真价值(立德树人),实现时代价值(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和社会价值(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高度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在提质培优行动上有新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是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人才培养素质培优的重要力量。(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新作为的实践要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思政协同性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涉及多主体、多课程乃至多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赋予课程思政内在的协同性。课程思政建设从教学要素而言,要求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员互补等,从实践要求而言,要求课程互动、专业互促、学科互启,从生态而言要求课程思政与“大思政”的姊妹系统思政课程、日常思政协同并进。能否守好渠、种好田,形成同向同行的合力,主力军是教师队伍。这必然要求所有教育主体以组织形式形成共同体,基于育人共同目标,激发内生动力,克服障碍阻力,发挥协同作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是打造课程思政金课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内蕴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课程思政被寄予了专业课程金课与思政课程金课的双重期待。课程思政不是把所有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其本质是基于价值观教育使命,自身学科与思政学科在内容与话语体系上的互融互启。价值观教育往往被视为教育的最高成就,与传统侧重知识灌输与技术技能培养的专业教学相比,课程思政既要遵循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技术路线,又要承担价值观教育的高阶目标。课程思政的落脚点是“思政”,关键点是思政基因与专业元素的有机融入,其特点是隐性思政、精准思政。课程思政在某种意义上因思政课程“孤岛”困境而生,既承担了立德树人同心圆的角色,又被寄予了思政课程守正创新的期待。在某种意义上,课程思政比思政课程难度更大、创新性要求更高、挑战度更高。思政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变化快、涉及一些深层次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等, “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

 [3] 课程思政既需要教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等理论与实践有基本了解,同时能将课程、专业、学科与思想政治— — — 70

 教育贯通,以挖掘、转化、融入。还要求教师摒弃宏大叙事、直接灌输的粗放式思政教育,采用精准滴灌、隐蔽渗透的方式方法。专业课教师并不天然具备课程思政所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对专业的了解和精准思政的能力也需提升。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是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平台,理念一致、专业互补、能力互促、协同配合的跨学科、跨部门教师集体。与传统学科导向不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职业活动(教书育人)为构建逻辑,其实质是立德树人共同体、教师成长共同体、教学改革共同体。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涵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教学团队也应该涵盖三种类型,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本研究所指的教学团队特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一)立德树人共同体:共挑“思政担”科学发展需要学科和专业分化,但由于对分化的错误理解及对育人目标整体性的无视,造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巨大分离、各门任课教师对话艰难、相互不理解、相互鄙视和攻讦现象时有发生。

 [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质量为先,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首要原则。高职院校所有教师都有“思政担”,所有课程都应有“思政味”,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得企业也有育人职责,包括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企业专家等人员在内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职业活动(教书育人)为构建逻辑重构传统教学组织,通过学科交叉、人员交叉的组织形态,旨在破除专业(学科)壁垒、话语壁垒、部门壁垒等,成为理念一致、专业互补、能力互促、协同配合的立德树人共同体,在互动交流和支持配合中从自发的“种好责任田”变为协同的“种好整片田”,单线作战的“守好一段渠”变为联动作战的“守好整段渠”。(二)教师成长共同体:共增“守渠力”教师“教学理念的缺失、能力水平的欠缺及教育情怀的缺乏,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堵点”。

 [5]高职院校教师成长,是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双提升,是专业教学能力和课程思政能力的双进步。借助课程思政建设平台,通过知识互融、观念互启、方法互鉴等,非专业课教师获得多学科视野和素材支持,专业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得到提升,成为共增“守渠力”的教师成长共同体。(三)教学改革共同体:共打“攻坚战”深化“三教”改革,是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课程思政对“谁来教” “教什么”和“怎么教”三个问题进行了回应。教师是关键,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同时做好教材编审选用;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工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亦是共打“攻坚战”的教学改革共同体。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策略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体现了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担当,从政治高度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下的课程思政推进制度机制;旨在以制度创新破除障碍、以团队建设推进深度协作,通过立德树人共同体、教师成长共同体、教学改革共同体建设,提升组织力和协同力;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学科、专业、话语优势,在互通互学互鉴中弥补劣势,在理念创新、视野开阔、能力提升中增强课程思政胜任力。(一)转观念,从区隔到共识1.教师能力观:育人育才共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是教师的历史使命,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师的时代重任。如果仅仅教书却缺乏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那么教育就演变成了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反之,如果仅仅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却没有教书,教育则变成了— — — 71

 一种没有手段的目的。

 [6] 将教书与育人分离乃至割裂,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与时代要求格格不入。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增进学生智慧,更要涵养学生德行。教师必须具备一般育人能力,这既是由教育的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由教育的目的以及教师的职责使命所使然。

 [7]育人育才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职责和使命,所有教师均需具备育人育才的双重能力。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实行高校教师准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教育教学业绩和师德双重考核评价。如果说教师育才能力呈现学科、专业分野,那么教师育人能力则呈现跨学科融合特征。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等专业思政工作者而言, “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 “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

 [8] 无论是知识视野的开阔,还是创造性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的专业思政工作者都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专业特点、职业要求等,了解专业、企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理论素养。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则需要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功底、专业学科与思政融通的基本能力等。

 通过转变教师能力观,整体提升课程观的团队跨学科,互补互促的育人能力。2.课程观:守渠种田共生课程思政旨在使所有课程都承担育人责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这是课程育人价值的回归和课程实践的纠偏。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形而下的知识,却忽略形而上的价值观,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知识化”的人才,而非“文明化”的人才。[9] 课程不仅是知识的承载体,更是价值的承载体,理应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合一,追求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功能合一。在工具理性单向度带来困惑与挑战的今天,价值理性应强势回归,所有课程均共挑“思政担”、上出“思政味”以实现育人的目标。既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又共生共振,产生出专业与思政融合、课程与课程协同的化学反应。需要指出的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合一的课程观,不是将所有课程同质化为思政课程,而是在尊重课程差异性前提下致力于价值引领的同质效力和同向合力。课程、专业、学科之间相对的边界需要规范,特色和优势需要保持,功能需要有侧重,同时推进功能互补、内容互补、方式互补。通过转变课程观,以课程观的团结为纽带,推进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3.思政观:显隐精准共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模式,各有其特征和优势。以显性为主的传统思政教育目的、内容、...

篇七: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案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讲好中小学思政课,引导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每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要不断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切实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障。

 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切实配齐建强师资队伍,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大重点举措:

 一是切实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管理。核定或调整中小学编制时应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严把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师德高尚的人讲思政课;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退出制度,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按相关要求从严处理,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不能胜任思政课教学和未按要求完成培训学时的及时调离或退出思政课教师岗位。

 二是全面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着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师德师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教育;加强专业能力培训,制定出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培养思政课“种子”教师;加强实践教育,建立健全实践教育和校外实践锻炼制度,定期组织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加强源头培养,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相关专业建设,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实施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加强教研队伍建设,配齐建强中小学思政课教研队伍,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员示范授课、巡回评课等制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每年遴选一批国家级示范团队,定期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活动。

 三是不断创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改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的导向,制定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岗位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完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改革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国家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表彰奖励机制,选树优秀思政课教师先进典型,在有关表彰中向思政课教师倾斜。

 要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经费保障,完善督导评估,促进社会参与,全力确保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实效。各地各学校要把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出台落实本文件的具体实施办法。各地组织、宣传、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要主动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中小学

 校党组织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各地各学校要重点支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专业发展、宣传表彰、实践研修等。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机制,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对各地、各级教育督导和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充分调动社会各类力量参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拓展教师发展平台和资源。

篇八: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1 -〔2021〕1 号艺术设计学院办公室 2020 年 1 月 14 日关 关 于 于 印 印 发《艺术设计学院课程思政五年建设方案 ( 2021-2025)

 )

 》 的通 知院属各党支部、系室办:经学院 2021 年第一次党政联席会研究同意,现将《艺术设计学院课程思政五年建设方案(2021-2025)》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特此通知重庆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21 年 1 月 14 日

 - 2 -艺术设计学院课程思政五年建设方案(2021-2025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教育部、重庆市教委课程思政建设等有关文件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重庆交通大学本科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意见》,结合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建设方案。一、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将思政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各环节全过程,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坚持课程思政建设“四个相统一”,构建课程思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创新载体、创新方法、创新模式,构建“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拓展与创新“集中+自学、

 - 3 -授课+讲座、线上+线下、理论+实践、专业+公益、学分+综合评价”等丰富多彩的课程样态。(一)形成学院特色。充分发挥艺术学科在践行立德树人、弘扬真善美、传承优秀文化等方面与众不同的承载优势及其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播上独特的感染力和生动性,特色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成学院在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行动上落实课程思政、效果上凸显课程思政的局面。(二 )

 培育示范专业 。结合一流专业建设目标,把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专业内涵建设,培育 1-2 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形成专业鲜明的育人优势。(三 )

 培育示范课程 。结合一流课程建设目标,培育 5-6 门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好一批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和资源库。(四 )

 建设特色校选课 。充分发挥艺术学科优势,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工科院校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建设 3-5 门特色鲜明的公共选修课。(五 )

 建设创新团队 。结合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培育 1-2 个具有思想性、政治性、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六 )

 培育教学成果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研究和有关党建与思政、加强美育劳育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相关研究,培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 1-2

 - 4 -项教学成果。二、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一)健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7.坚持“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教育”(OBE)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德育和素质的要求,并以此为标准制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标准。8.协调好“课程思政”和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协调好知识建构、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之间的关系,同步提升实现度。9.编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南。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五个主要方面,在师德风范、政治导向、专业伦理、学习伦理、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细化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编制可操作、可推广的教学设计指南,对学院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分类指导。(二)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0.加强课程思政元素分类勘探。组织各教学系对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等各类专业课程分类进行梳理,充分找寻课程思政切入点。11.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学院组织每月 1 次的课程思政研讨会,对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系统梳理各专业的特色课程思政元素。12.加强课程思政元素冶炼、加工。组织各教学系对照课程思

 - 5 -政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编写进教学大纲。组织各教学系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对教案、课件、学习资源、课程考核设计等进行修改,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冶炼、加工,使知识建构、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形成无缝连接,不断提升课程育人实效。(三)健全课程思政教研体系13.开展课程思政教研活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各教学系定期组织开展专题教研活动,结合专业的育人目标,统筹推进和持续改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专业特色。学院每学期开展2 次全体教师参加的课程思政示范课活动,各教学系每个月组织1 次集体备课、1 次课程思政教研活动。14.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各教学系统筹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教研项目,围绕核心课程、主干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团队建设。建设好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力争获得 2-3 门市级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四)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15.深化课程思政“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 “ 理论讲授+ + 名师讲座+ + 阅读经典+ + 创意互动+ + 实战项目+ + 社会实践 ”。其中:“ 理论讲授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

 - 6 -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 名师讲座 ”邀请行业一线专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以中国文化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发展态势,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求,进一步加强四史教育,坚定“四个自信”。“ 阅读经典 ”组织学生阅读艺术研究史、论、评经典著作,牢固树立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将艺术、生态、科技和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知识建构、学有专攻、多能多专,增强文化自信、设计自信。“ 创意互动 ”发挥专业导师指导作用,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培养审美和人文素养。“ 实战项目 ”建立完善导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和学生学分认定,将政府及企事单位委托的设计项目导入课堂,让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的策划、设计、管理及营销,培养专业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协同能力。“ 社会实践 ”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民生,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职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并自觉践行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学会与人交流沟通,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16.深化专业导师“1+6”工作制改革,即:“1”指专业导师负责指导低年级学生创意思维训练和高年级学生实战设计项目

 - 7 -训练;“6”指专业导师承担学生思想教育、学业困难帮扶、学科竞赛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就业指导推荐、学生考研指导等,提升育人效果,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锤炼意志品质。17.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围绕“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学院整合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和平台,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形成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分类管理的实践教育体系。18.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发挥“党风廉政教育培训中心”育人优势,加强新生入学系列教育、学生“五少教育”、党员教育发展,开设毕业生廉洁教育“最后一课”等。三、课程思政建设举措19.加强组织领导。学院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总支书记、院长担任组长,总支副书记、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教学办主任、学工办主任、支部书记、各教学系主任、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等组成。各教学系由系主任担任本系课程思政负责人,负责各系的课程思政工作具体推进实施。20.加强学习宣传。组织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帮助教师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强化教师主体作用,创新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学院充分利用网站、微信等阵地平台,开展好“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

 - 8 -人讲育人”的舆论宣传和先进表彰,营造良好氛围。21.突出重点特色。总结学院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试点工作经验,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同时,学院重点推进核心课程、特色课程的思政建设。22.激发师生活力。对标对表党建工作“标杆学院”和“样板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教师党员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骨干和排头兵,并纳入学院党总支、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师生的考核目标。23.加强探索创新。将课程思政与艺术学科特色紧密结合,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以及保障评价,形成“工作制度+激励机制”的课程思政长效机制。落实好“学校顶层设计+学院统筹规划+教师具体执行”和“课程思政主题教研活动+本科教学示范课活动+标杆学院•样板支部”等课程思政活动,鼓励学生进专业教室、社会实践等,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细。24.加强监督考核。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各教学系的工作重点和绩效目标考核。加强教材教案审查、考核试卷审核和教学过程督查、成效检查等。严格执行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每学期组织课程思政工作专题总结会,凝练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25.加强经费保障。除积极组织教师申报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课题外,学院拿出专项经费支

 - 9 -持课程思政重点课程的建设。四、课程思政建设成效26.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有成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形成具有艺术设计学科特色的“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点、人人重育人”的思政协同育人大格局。27.学院的教风学风持续改善。转变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育人、重校内轻协同、重科研轻教学等观念与不足,强化育人育德职责,建设富有敬业精神、创新能力、课程育人效果好的教师队伍。提升学生考研率、就业率和就业单位满意度,培养政治立场坚定、设计视野开阔的高层次艺术人才。28.取得一批典型成果。树立学院育人和育才并举的示范,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典型成果。艺术设计学院二〇二一年一月十四日

 - 10 -艺术设计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指标( 2021-2025 )类别 序号 主 主 要 要 指 指 标 要 要 求 说 说 明制度建设1 落实“三全育人”思政教育相关规定 达 标 控制性指标2 学院基层党组织工作活动基本规范的实施意见 修 订 控制性指标3 学院课程思政重点课程建设实施办法 修 订 控制性指标4 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南 新 编 控制性指标5 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 新 定 控制性指标6 学院教学系工作管理实施细则 修 订 控制性指标7 学院专业导师工作制管理办法 修 订 控制性指标8 学院鼓励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办法 修 订 控制性指标队伍建设9 市级、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2-4 人 建设性指标10 市级、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1-2 个 建设性指标11课程思政建设师资专项培训 达 标 控制性指标课程建设12 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全覆盖 控制性指标13 市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1-2 个 建设性指标14 市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5-6 门 建设性指标15 院级课程思政重点示范课程 >5 门 每学期16 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培育项目课程 >4 门 规划期17 校级“金课”建设项目中课程思政视频 全覆盖 规划期18 特色校级人文艺术类选修课 3-5 门 规划期资源建设19 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 达 标 规划期20 设计类专业学生优秀获奖作品库 全覆盖 规划期21 设计类特色教材 >5 本 规划期22 专业课程思政类专著 2-3 本 规划期教改研究23 市级、校级高教改革研究课程思政专项 达 标 研究期24 校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课题研究项目 达 标 研究期六位一体25 设计类专业课程经典名著书目 每专业> 2 本 学习期26 设计类专业名师讲座 >4 学时 学习期27 学院青年教师学术创新沙龙 > 3 次 每学年28 “双福行远”学术讲座及艺术观与创作观教育讲座 > 10 次 每学年29 学院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不含专业实践)

 每生>1 份 控制性指标30 市级、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成果 1-2 项 建设性指标31 专业实践育人基地建设 6 个 控制性指标32 校级特色品牌学科竞赛活动 1-2 个 控制性指标效果评价33 满足上级课程思政要求的达成度 100% 控制性指标34 教师交叉互评优良率 > 80% 控制性指标35 学生满意度评价优良率 > 80% 控制性指标

 - 11 -(此页无正文)重庆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办公室 2021 年1 月14 日印发

篇九: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深入学习贯彻 xx 思想,贯彻落实 xx 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为扎实推进“三圈三全十育人”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我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二条

  教学团队应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明确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建设目标、建设特色,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设机制、工作方案及创新举措,加快实现“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成才教育”向“成人教育”转化,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章

  教学团队组建

 第三条

  教学团队分为专业教学团队与课程教学团队两类。专业教学团队以本专科专业为建设单位,鼓励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加入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群、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群为基本单元进行组建。

 第四条

  教学团队实施团队负责人制,团队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正高专业技术职务(若本团队没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也可由特别优秀的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具有良好师德水准、较高教学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学术思想,能长期致力于本团队的课程思政建设。

 第五条

  教学团队(包括负责人)由至少 5 名专任教师组成,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梯队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已有一定积累。同一名教师(含校内兼职教师及实验教师)只能主持或参加一个教学团队。

 第三章

  教学团队工作任务

 第六条

 教学团队应编制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情操、精神追求、科学思维、工匠精神等七个方面的德育元素,研究制定本团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第七条

 教学团队应推荐课程思政教改课程。根据团队建设目标,遴选至少 6 门课程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其中至少 1 门课程(成员曾主持或参与)已获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立项,所选课程内容也应尽量覆盖本团队课程思政改革核心内容。

 第八条

 教学团队应指导入选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根据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指导各门入选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案设计等教学文稿,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以及如何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大纲应充分体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第九条

 教学团队应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根据教学目标,融通课堂内外,开展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教育、组织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相关的实践活动,至少打造 1 个课程思政品牌实践项目。

 第十条

 教学团队应建设教学案例库。根据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建设包含所有入选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每门课程应选编不少于 3 个包含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的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编写课程思政示范案例集。案例应包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编写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参考资料,整理汇编课程学生的反馈及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的材料。

 第十一条

 教学团队应积极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工作,建设期内公开发表课程思政相关教学研究论文不少于 3 篇。

 第十二条

 教学团队应定期组织开展团队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每学年至少组织 2 次教学观摩课。

 第四章

  教学团队遴选与资助

 第十三条

 二级教学单位党政要充分重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根据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规划和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条件,遴选优秀教学团队组织申报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团队需填写《上海电机学院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申报表》,所含课程需填写《上海电机学院课程思政项目建设申报书》。二级教学单位对申报团队进行初评,并将初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公示,无异议后,择优向学校推荐。

 第十四条

 教务处对二级教学单位推荐的教学团队组织专家评审,学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对专家评审结果进行评议,形成推荐成为校级教学团队的名单。

 第十五条

 学校校长办公会对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确定的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名单进行审核,审核批准后正式发文公布。

 第十六条

 新建校级教学团队学校每学年评选 1 次;原有校级教学团队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者,需在团队年度考核结束后的一个月内,由团队负责人提出申请,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项目建设期为 2 年,学校资助 8 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入选“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所含课程自然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不再另拨建设经费。

 第五章

  教学团队绩效评价

 第十八条

 学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对校级教学团队开展评价。实施教学团队负责人述职制度,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查看材料、听取汇报、观摩检查、学生座谈等形式,重点查访制度落实、职责履行情况。

 第十九条

 教学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工作机制、教学改革、评价体系、教学成果等 4 项一级指标,12 项二级指标。

 第二十条

 教学团队绩效评价结果达到 85 分及以上者授予“课程思政校级示范教学团队”称号。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着力完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

 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1.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同时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2.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牢牢把握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自然科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生态文明、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三、工作措施 1. 修订培养方案。以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改革为契机,在修订全校本科专业 2017 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求培养方案中须明确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才培养方案。

 2. 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根据 2017 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充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根据课程性质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3. 编制授课教案。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教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我国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专业前沿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讲授。

 4. 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各学科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讲义中,教学内容按新编的统编教材安排,在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以讨论、座谈、论文等形式,细化教学过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应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

 5. 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

 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实施《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学分制和累计计分制,共2 学分, 对应 2017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能力模块中实践创新环节的社会实践学分。

 6. 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进 ISEC 教学理念,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目前由尝试阶段进入实验阶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阵地和主渠道和引领作用,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总结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讲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更深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入脑入心。

 7. 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化考核,各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手册”,思政课上所有学生必须记笔记,按上课状态、听课记录、教学互动、学习总结等内容考核成绩,达到“进头脑”的目的。

 8. 教学方法改革。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马班班导师的优

 势,以师生论坛的形式,在导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读原著,谈体会,开展讲座、座谈、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研制出台了《学院课堂教学管理细则》、《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务处学术报告厅使用管理办法》,已修订完善了《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学院学籍管理条例》、《学院选课管理办法》、《学院课程考核及重修管理办法》、《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学院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继续对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类文件进行修订,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要形成梯队,明确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参与教学建设的推进、交流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教研活动。

 11. 建立团队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培养的机制。

 12. 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利用优质思政课网络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3. 选用优秀教材。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简称“马工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或自治区优秀教材。

 14. 保障课堂教学主阵地用。充分挖掘各门课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专业层面上进入学生头脑。

 四、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为课程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负责此项工作的调度和协调,教务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施、考核与保障工作。

 1. 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各负其责,协同合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 各教学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

 3. 教务处审定 2017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元素融入情况,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督促相关单位完成落实课程思政工作。

 4. 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思想政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并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

 5. 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实学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工作


推荐访问: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团队建设 课程 方案

热门排行

党建工作项目化方案9篇

党建工作项目化方案9篇党建工作项目化方案 党建项目化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领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化党建“三项...

党建品牌创建方案6篇

党建品牌创建方案6篇党建品牌创建方案 党建品牌打造方案三篇 中共福建省青年闽商联合会支部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贯彻政治建...

慰问离退休干部方案8篇

慰问离退休干部方案8篇慰问离退休干部方案 慰问老干部活动方案 以下是本网站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慰问老干部活动方案》,希望大家喜欢!慰问老干部活动...

民主生活会方案12篇

民主生活会方案12篇民主生活会方案篇1根据中共xx省纪委机关、中共xx省委组织部、中共xx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通知要求,省委政法委领导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10篇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10篇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思想...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案5篇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案5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案 XXX小学寒假期间“小手拉大手”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案根据《关于做好XXX少数民族教师、农村教师国家通用语言

校企实训基地合作方案6篇

校企实训基地合作方案6篇校企实训基地合作方案 高校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制度研究木 口林(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44)宏赵同林狄光智张雁摘要: 校...

组织生活会组织方案15篇

组织生活会组织方案一、指导思想和主题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总体部署,突出加强党员思想作风建设这个主题,党员干部要深入查找自...

永久基本农田整改补划方案4篇

永久基本农田整改补划方案4篇永久基本农田整改补划方案 附件1 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文本编制要点 为规范占用(减少)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编制工作,确保补划...

2024年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优秀9篇(完整)

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优秀一、活动宗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