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10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10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4篇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动员、研讨发言(精选合辑) 学习贯彻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座谈发言1学习贯彻2021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篇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动员、研讨发言 (精选合辑)学习贯彻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座谈发言 1 学习贯彻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研讨发言 2 宣传贯彻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动员发言稿 3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4
学习贯彻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座谈发言 1 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
12 月 8 日至 10 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总结今年经济工作、 研判当前经济形势、 部署明年经济工作, 深入阐释了 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深化了 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对明年经济工作总的要求突出一个“稳” 字。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需要我们在实践层面扎实做好“六稳” 、 “六保” 工作。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 标, 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进军新征程, 实现“十四五” 良好开局。
无论是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 还是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无论是提升产业链韧性, 还是有力有效保障民生, 背后都有着行稳致远的战略耐力、稳扎稳打的工作方法。
“稳” 是经验, 更是启示:
要始终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 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 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
需求收缩、 供给冲击、 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未来我们要继续做好“六稳” 、“六保” 工作特别是保就业、 保民生、 保市场主体, 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 针对性。
财须民生, 强赖民力。
一方面, 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 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 个体工商户 减负纾困、 恢复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 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 扩面、降价。
抓好重点群体就业, 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
推动财力下沉, 更好支持基层政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 促进电力充足供应。
一方面, 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投入。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 政策要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扩大高水平开放, 多措并举稳定外贸, 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由此, 抓准大方向, 把控好细节。
扎实做好“六稳” 、 “六保” 工作, 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 以系统思维、 科学谋划, 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 现实和历史、 物质和文化、 发展和民生、 资源和生态、 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 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把握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以实际行动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世纪疫情冲击下,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 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持续改善民生, 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以优异的发展答卷、 民生答卷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学习贯彻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研讨发言 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 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 供给冲击、 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要求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 强调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 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这是顺应当前和下一阶段经济形势做出的非常及时和果断的部署。明年的经济形势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22 年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切换期, 经济驱动力量将转换到消费、 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 但是新动能短期内还难以完全取代旧动能。
面对此种形势,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对冲经济社会风险责无旁贷, 发挥三重功效:
一是发挥逆周期的总量调节效果稳定总需求, 二是推动结构性改革稳定市场预期, 三是从长期看优化供给结构。明年积极财政政策侧重提升效能、 更加精准和可持续, 收入端将出台新的减税降费政策, 支出端的强度和进度都要优于今年。
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主基调为提升效能、 更加精准和可持续。
“提升效能” 反映财政紧平衡态势仍存, 要求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从“量” 转向“质” 。“精准” 则是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 更好发
挥结构性调节功能, 服务国家战略任务和大局稳定。
明年财政政策重点工作可能包括扩大内需、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落实“双碳” 目 标、 促进共同富裕、促进科技创新、 “六稳” “六保” 、 化解风险等。
“可持续” 反映了我国政策不仅考虑当前, 而且考虑未来, 不透支未来财政空间, 有历史的责任感。
二是明年将更加精准地推出新的减税降费政策。
明年市场主体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有必要出台新的减税政策提高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 要体现出结构性和精准有效性, 尤其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 、 制造业、 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
当然, 减税要兼顾长远的财政可持续性和税制合理性, 以达到激发市场主体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绿色经济、 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三是明年的支出强度是相对较硬性目 标, 调动地方积极性让支出节奏前移, 适度超前基建形成有效投资。
从“保持适度支出强度” 到今年会议要求的“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 加快支出进度” , 最大的变化就是“保持” 到“保证” , 去掉“适度” , 说明支出强度是硬目 标,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主要是基于明年上半年的经济压力较大, 政策要提前出手。
超前基建的主要意图在于稳投资, 扩大有效投资, 实现稳增长、 补短板、 优化供给结构的作用, 超前基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但是不能投向过剩领域, 而应该向新基建以及智慧城市、 地下管廊等领域, 以提高应对突发的极端自然灾害和大城市管理能力。
四是推动财力下沉, 更好支持基层政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当前财政难题仍是收支矛盾突出, 基层政府的“三保” 困难。
直达机制就是推动财力下沉的最直接体现, 中央和省级政府加大对市县的转移支付也是题中之意。
五是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严肃财经纪律, 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财政对冲经济和社会风险的代价是财政自身风险会扩大。因此, 即使在经济下行加大、 房地产和金融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仍要坚守财政纪律。
为了 稳定宏观大局,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将是相当长时期的常态, 也体现出党政部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宣传贯彻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动员发言稿 3
同志们:12 月 8 日~10 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 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 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会议对“稳” 与“进” 关系的辩证阐释以及有关重要论述, 对于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今年以来, 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 产
业链韧性得到提升。
从一系列经济数据看,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一方面, 经济增长国际领先, 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 9. 8%; 城镇新增就业持续扩大, 前 10 月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1133 万人, 同比多增 124 万人, 提前完成全年目 标任务; 对外贸易量增质升, 结构继续优化; 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不断成长壮大;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 9. 7%,两年平均实际增长 5. 1%,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另一方面, 在世纪疫情冲击下,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 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 供给冲击、 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国内部分行业供给偏紧, 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 经济运行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对此, 我们既应看到当前经济增长动力与下行压力交织、 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 也应看到在传统动力日渐衰减的同时, 新的引擎正逐步发力, 并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这种形势下,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稳字当头保持定力, 同时主动作为, 找好稳增长、调结构、 促改革的平衡点, 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显得尤为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要“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 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 。
这个合理区间, 下限就是要保就业、 保民生、 保市场主体; 上限则是防通胀。
经验表明, 价格水平波动较大, 就会损害生产效率、 影响人民生活, 甚至影响稳定。
今年以来,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和国内部分能
源、 原材料产品的供给偏紧,造成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扩大。
尽管国内加大增产增供力度, 但从国际方面看, 主要经济体持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频繁波动,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不防。
宏观调控要保持定力, 就是要增速不滑出合理区间下限、 就业基本稳定, 不超出合理区间上限、 物价基本稳定, 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就要保持政策组合和基本取向, 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 有效性、 科学性, 实现“稳字当头” 与“主动作为” 的统一。
这需要一手推进简政放权、 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一手推动结构调整、 增加有效需求, 既拉动当前增长, 又为长远发展铺路搭桥。
为此, 要进一步处理好两对关系。
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作为制定、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体, 要进一步转变职能, 以积极有效方式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
二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既要促使总供求平衡, 熨平短期经济波动, 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也要有助于改善中长期供给能力,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新的增长点, 提高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和发展质量效益。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4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会议,一年总结客观深刻,来年目标坚定明确,路径规划科学可靠,政策措施精准发力,信息量大,含新量高,相关的解读很多,其中引起我学习思考的是这样几句话:
“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
“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
学习,始终是提高认识、增长才干、把握规律、指导实践、提升能力的“金钥匙”,永远保持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大大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今年 X 月 X 日,他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要摒弃进“保险箱”的懈怠思想。有的进了体制内,就认为“高枕无忧”了;得了“铁饭碗”,就觉得“旱涝保收”了。真知灼见没有学习多少,倒把所谓“官场哲学”学得很透。有的认为位卑言轻,听指挥干事就行,学习思考是领导考虑的事,不能“越位”。思维能力唯有经过不断训练才能形成提高,如果常常偷懒懈怠,比如在精神宣贯时“借机溜号”、在聆听讲座时“辗转腾挪”,在平时学习时“抄抄
写写”等等,就难以构建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素养、系统思维,逻辑能力,即便走上领导岗位,也难以驾驭系统问题,应对复杂局面。
要努力成为专业领域“行家里手”。“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不断提高专业化能力,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前提。这次经济会议上,提到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这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内容专业性很强,不仅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也要综合考虑其他领域因素,因此要努力成为“专家”成就好的事业,而非拍脑袋决策的“砖家”坏了好的前景。
要把实践当作学习“大课堂”。“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这句话深刻表明,“宰相”、“猛将”的成长路径中必然要经过基层这个人生“大课堂”的学习磨炼,只有在基层当过“热锅上的蚂蚁”、接过“烫手的山芋”才能知道真正的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知道地方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知道需要学习哪些专业知识来推动发展,需要增强哪方面的工作能力。倘若只想“能躲则躲”、“能推则推”,不把实践学习当作强筋壮骨之“钙”、检验理论学习的“试金石”,只能陷于“清谈客”、“客里空”。
篇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贯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心得体会 3 3 篇
4 月 26 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横卧伶仃洋碧波之上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到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从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设施网络,到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还要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上付出艰苦努力。
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其设施网络、设施质量、服务能力都直接关系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基础设施建设是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升级、优结构、提高发展
质量的重要环节。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65 万亿元,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把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发挥好,要精准补短板、强弱项,扎扎实实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激发起更多的内生增长动力。
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调动全社会力量,要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一方面,要着眼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适当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绩效导向,合理扩大使用范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纲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另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是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更不是通过实施大规模的基建投资计划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有序实施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投资项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今年已安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6.71 万亿元。花好这笔钱必须严肃财经纪律,要注重效益,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综合账,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形势,
应对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加码发力,要更加注重精准施策、提质增效。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保障,建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领域、各地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加强督促检查,开展跟踪问效,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的成效,引导好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决心和信心。落实落好基础设施建设决策部署,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切实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护航“六稳”“六保”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学习贯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精神心得体会发言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指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政策支持的方向之外,市场更关注资金来源问题。过去,基建投资最大的约束在于项目和资金两个方面。在当前形势下,未来基建投资并不缺乏增量资金。
首先,加大财政预算内资金投入,发挥专项债撬动作用。今年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工作起步早、动作快。地方政府加快了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共储备了 7.1 万个项目。提前下达的 1.46 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额度中 86%已发行完毕,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额度已全部下达。今年专项债将重点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九大领域,投入基建的比例或较往年进一步提高。各地方政府安排超过 1100 亿元专项债用作重大项目资本金,将有效发挥专项债撬动作用。据估算,一季度全口径基建投资较去年同期增长 3000 亿元左右,而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 7456 亿元。结合二者来看,预算内资金是一季度基建投资实现高增长的主要支撑。
其次,中国人民银行重申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项目贷款将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重要的资金增量。历史上基建投资的波动,都与城投融资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城投政策的风向是基建资金来源的核心影响因素之一。今年 4 月 18 日,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出,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要结合自身业务范围,加大对重点投资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要在风险可控、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按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不得盲目抽贷、压贷或停贷,保障在建项目顺利实施。
再提“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意味着今年城投融资或将进入相对宽松的周期。随着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储备和落地,合理项目贷款投放也会加速,将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重要的增量资金。
再次,拓宽长期资金筹措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近年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投融资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基础设施公募REITs、绿色 PPP、开发性金融、地方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模式,有效提升了地方政府的综合投资能力,有助于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 REITs 为例,去年 11 个 REITs 项目共上市融资 364 亿元。据统计,全国目前正实质性推进基础设施 REITs 发行准备工作的项目近百个。据国家发改委投资所测算,按照 6%至 10%的不动产证券化覆盖率,基础设施 REITs 的潜在市场规模或在 8 万亿元至 13 万亿元之间。
最后,有效盘活沉淀资金。2021 年 9 月财政部发布通知指出,在债券项目实施条件变化等原因导致专项债券资金无法及时有效使用时,允许地方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债券资金用途。这一举措能够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资金浪费和闲置问题,有助于整合地方财政存量资源、盘活沉淀资金。
综合以上方面,相关政策变化将推动基建项目落地和融资渠道更加顺畅,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也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增长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学习贯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精神规范发展 P PPP 心得体会
近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在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时强调,要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这一要求,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使其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作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PPP 模式在近年来得到大力推广。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服务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这种模式展现出很强的活力,规模迅速壮大。最新统计显示,目前进入全国 PPP 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的项目已超 1 万个,投资额达 16.4 万亿元。从高速公路、污水处理厂,到养老服务中心,再到国家速滑馆、遥感卫星,一系列 PPP 项目落地,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PPP 模式在前些年出现不少问题和挑战。比如,一些地方把这一模式简单化地作为政府的投融资手段,出现了明股实债、政府变相兜底等容易产生政府隐性债务的情况。同时,不少地方重建设轻运营、绩效考核不完善,影响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此外,PPP 项目履约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一些地方存在“新官不理旧账”,随意变更或终止合同等情况。
PPP 模式宗旨在于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投入方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资源,促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而非单纯地解决政府
融资问题。种种“异化”情况,与 PPP 模式的初衷、理念相背离。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对 PPP 监管力度,各地也从“重量”转向“重质”,提升规范运作水平。此次中央财经委会议提出“规范发展、阳光运行”,明确了 PPP 发展总基调,势必加快 PPP 的高质量发展。具体落实中央要求,应在制度建设、严格监管、提升透明度等方面发力。
在制度建设方面,我国 PPP 推广运用的时间不长,其内涵外延、监管职责、具体运行等尚不统一,亟待完善,需要加快构建严密的制度规则体系,确保各个层面有章可循。近年来,有关部门大力推进 PPP立法,这有利于创造良好营商环境,稳定市场预期。
同时,PPP 模式还在创新、摸索之中,政府和社会资本权责、税收、土地、资产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较为复杂,立法要切实关注、回应现实问题,形成高质量的法律规范。同时,PPP 具有公共属性,事关公共利益,而且建设、履约周期长,只有持续加强监管才能防止“跑偏”。比如,严格项目入库标准和程序,落实公平竞争性采购要求,加强财政支出责任预算管理,强化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严守不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底线和财政承受能力红线、实施监督问责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避免重复监管或者监管真空。
PPP 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建设项目,其涉及政府、社会资本的权利义务关系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应该让项目全生命周期在阳光下运行,以有效监督和约束参与各方,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保障公众知情权和
监督权,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要公平公正公开择优采购社会资本方、充分披露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重要信息,以“阳光运行”推进项目规范运作、促进各方诚信履约。
规范发展是推进 PPP 事业的底线。只有规范、有序的 PPP,才能更好抓住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重要机遇,在稳增长、稳投资、惠民生中大展身手。
篇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录一、评论员文章 1. 人民日报评论员:
坚决信心,坚决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1 2. 经济日报评论员:
以“红绿灯〞支持引导资本标准健康发展 3 3. 经济日报评论员:
以共同奋斗和制度安排实现共同富裕 5 4. 光明日报评论员:
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7 5. 光明日报评论员:
正确认识和把握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9 6. 经济日报评论员:
努力实现质的稳步提升、量的合理增长 11 7. 金观平:
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13 8. 和音:
为世界经济发展奉献更大力量 15 9. 学习时报评论员胡敏:
抓住一个“稳〞字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17 二、解读体会 10. 韩文秀:
解读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19
11. 中国民生银行温彬冯柏:
2022年货币政策将以结构性宽松支持为主 22 12. 熊园:
2022年经济工作关键在“稳〞 27 13. 耿联:
不妨照下“专精特新〞这面镜子 29 14. 曾金华:
财政政策要精准提升效能 31 15. 韩洁于佳欣:
读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深意 33 16. 北京商报:
六大关键词读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36 17. 赵学毅:
企业要做好“科技强国〞基石 40 18. 峻峰:
为“稳中求进〞创造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 42 19. 周子勋:
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44 20. 张炜:
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重在落实 46 21. 上海证券报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大看点权威解读 48 三、传达学习贯彻讲话〔新闻整理稿〕 22. 重庆市 55 23. 天津市 57 24. 广东省 59
25. 江苏省 61 26. 浙江省 63 27. 省 65 28. 内蒙古委 66 29. 江西省 68 30. 海南省 70 31. 河南省 71 32. 青岛市 72 33. 公安部 74 34. 政法委 75 35. 证监会 77 36. 国家税务总局 79 37. 国家卫生健康委 81 38. 农业农村部 82 39. 国资委 83 40. 司法部 85
坚决信心,坚决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21年12月13日〕
坚决信心、迎难而上、奋勇前进,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决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决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根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践告诉我们,越是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决信心。应当看到,我国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藏第一大国,2020年成为第一大外资流入国;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践充分说明,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盘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 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新征程上,我们有坚强决心、坚决意志、坚实国力应对挑战,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作了精辟概括: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
调一致向前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这“四个必须〞,充分彰显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的高超智慧,充分展现了党中央沉着应对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的娴熟能力,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使我们更加坚决了必胜信心、增强了战略定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平安的发展。面向未来,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根底,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我们坚决信心、同心同德,坚决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一定能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大机遇,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回忆一路走来的奋斗历程,我们一直是在克服困难中发展进步,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中国具有迎难而上、爬坡过坎的能力,没有什么能阻挡中国前进的坚决步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信心、发奋有为、锐意进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以“红绿灯〞支持引导资本标准健康发展 经济日报评论员 〔2021年12月13日〕
新理论产生于新实践,新实践需要新理论指导。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就是当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全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进行深刻阐释,既正本清源又指明方向, 既讲辩证法也有方法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长期性,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
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是什么?需要历史地、发展地、辩证地认识和把握。一方面,资本是客观存在的生产要素。资本主义有资本,社会主义也有资本。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改革开放40多年来,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局部,资本同劳动、土地、技术、数据等一道共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奉献,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激发了社会活力, 提升了人民福祉,其积极作用必须充分肯定。
另一方面,资本是逐利的,这是其本质属性。在看到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一面时,也不能无视另一面。如果不加有效约束,任由资本无底线逐利冲动无限放大,就会给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危害。比方,有的资本为赚取超额利润从供需两端限制和排斥竞争,破坏市场秩序;逐利本性导致资本囿于一己之力,盲目放大过剩产能,影响结构调整战略布局落地。随着市场垄断、无序扩张、野蛮生长凸显,出现了限制竞争、赢者通吃、价格歧视、泄露个人隐私、损害消费者权益、风险隐患积累等一系列问题。倘假设得不到有效监管和治理,“无序〞“野蛮〞“任性〞的资本就会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根基。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证明,资本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下的客观存在,既能创造价值,也容易野蛮生长。面对资本复杂的“两面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探索解答。
要看到,资本具有相当的性和活泼性,也有着自己的逻辑。让资本积极的一面还是消极的一面成为主流,关键在于能否遵循规律、正确且有效地引
导。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的放矢——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支持和引导资本标准健康发展。
标准资本,重点在支持和引导。从宏观层面看,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稳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维护以竞争为核心的基本运行机制,保护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本色,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从行业层面看,既要通过完善反垄断、数据信息保护、加强金融监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法律制度,加强对资本扩张的引导和管控,又要同步建立责任机制和制度体系,统筹过程与结果,共同促进各类资本标准健康发展。
标准发展,更是为了健康发展。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让资本有序发展、持续发展。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意味着既有红灯,也有绿灯,不是一味禁止,而是疏堵结合、有效监管。通过事先规则设定,重点划分出哪些领域是禁止资本进入的,哪些领域是鼓励资本大展拳脚的,明确“不可为〞领域、“不可为〞行为,才能更好积极引导资本进入“应作为〞的领域, 释放市场活力,充分发挥资本的有效作用。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在今天的中国,面对复杂的形势,破解全新的课题,需要有全新的思考和全新的解决方案。只要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 用好科学的发展方法,既正视问题的复杂性,又遵循发展的规律性,就一定能够答复好“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的新课题,引导资本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以共同奋斗和制度安排实现共同富裕 经济日报评论员 〔2021年12月12日〕
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深刻变化的内外环境,以什么样的姿态走好新征程、用什么样的方式抓住新机遇、凭什么样的举措攻克新挑战,始终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明晰于认识论、把稳于方法论、落脚于实践论。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 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共同富裕这一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问题作出深刻阐释,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为做好经济工作正本清源、精准导航。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一百年来,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遭遇逆境,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都矢志不渝为了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不懈奋斗。进入新时代,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国人民钱袋子更鼓了,家底更厚了,干劲更大了,信心更足了,共同富裕有了坚实根底。
朝着共同富裕继续迈进,我们有自己的既定节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定为现代化建设的远景目标之一,明晰了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的重大历史性任务。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效劳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这一系列战略目标确实定,正是源于对“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的科学认识与把握。尽管已经有了坚实的物质根底,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根底和条件也不尽相同。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我们必须统筹需要和可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逐步解决。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继续做好“富裕〞的文章,就要鼓励全体人民共同奋斗,让创造社会财富的发展源泉充分涌流。要给各种所有制经营者吃下“定心丸〞,为每个人提供公平享有发展的时机,鼓励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创新创业走上致富路、成为致富带头人。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继续“富裕〞有根底,但不等于可以自动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新发展阶段,必须更加重视财富合理分配,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聚焦短板,聚焦问题,不断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 不断完善先富带后富机制,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根底性制度安排,才能普遍到达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效劳普及普惠,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稳步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现实任务,要更加积极有为地为之奋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明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点作出的一系列具体部署,都是事关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各地区各部门应结合各自实际,创新性地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中去。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既登高望远, 又脚踏实地,我们一定能沿着既定的发展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共同富裕。
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光明日报评论员 〔2021年12月12日〕
“明...
篇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3 篇【一】
年终岁末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期、“十四五”即将拉开序幕的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 2021 年经济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深刻阐明了有关经济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既要深化对当前国内外宏观形势和我国经济形势怎么看的认识,更要明晰对明年经济工作怎么干的实践路径,把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一、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进一步加深对经济工作的五点规律性的认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鲜明提出了在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剧增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在国内经济形势面临严峻挑战情况下做好经济工作的五点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为明年经济工作确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遵循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会议强调,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五点规律性认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五点规律性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这一思想体系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是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是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导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二、围绕明年经济工作的八项重点任务,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
中国答卷,人民满意,世界瞩目,载入史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样的总结概括定调,十分切合实际,令人鼓舞振奋。今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之下,中国力克险阻,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
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也为疫情阴霾下的世界带来信心。会议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会议瞄准“十四五”开新局,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部署了明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这八项重点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八项重点任务既独篇成章,又有内在逻辑联系,形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八项重点任务的提出,无疑是当前经济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长远发展的根本需要,体现了我们党善于从全局和整体上把握问题,既注重抓主要矛盾,又具系统思维,我们一定要抓实抓细抓落地。
三、凝心聚力共克时艰乘势而上,确保“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开好局
2021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年,做好我市明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要放眼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全球经济衰退的这一特殊背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战略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自觉深化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按照中央及省委的部署,凝心聚力、共克时艰、乘势而上,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拿出切实举措,确保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四五”起好步开好局。具体说,一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全面对标对表中央部署,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立足本市实际,狠抓工作落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平稳发展;二要提高科学谋划和决策能力,精准落实中央宏观政策,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发挥创新优势,加快打造创新平台升级版,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再上台阶,继续抓好我市新兴产业的培育,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培育发展新动能;三要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扎实开展 XX 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全力打造赣湘鄂区域中心城市,全面落实国家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政策,培育和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同时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四要努力改善人民
生活品质,精准实施民生工程,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促进重点群体的多渠道就业,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加快补上公共卫生领域短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抓好平安(综治)建设和安全生产工作。
【二】
12 月 8 日至 10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的背景下,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当前整体经济形势的复杂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勠力同心、团结协作,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努力实现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推动“经济方舟”行稳致远,为不断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筑牢“民生”强引擎,当好“薪火相传”的践行者。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能够享有高品质的生活。面对层出不穷的变局与挑战,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做好民生兜底工作,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突出问题导向,补齐民生短板,聚焦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通过一件件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的实事真正让好处看得见、实惠摸得着,推动民生与发展互促共进。
二、织密“防疫”安全网,当好“慎终于始”的行动者。当前,虽然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球的疫情流行仍在蔓延,世界经济情况也深受影响。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加强前瞻谋划,防患于未然,绝不能轻易降低对疫情的警惕,
要进一步细化完善各项措施,防止境外输入和境内反弹,积极将疫情防控工作贯彻到底,为经济水平更好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高扬“发展”风帆,当好“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今天,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肩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在疫情防控不放松的同时,倍加珍惜当前的防控成果,将疫情防控工作和经济发展目标有效结合,创造性地开展经济发展工作。必须着眼于当前我国新的发展形势,紧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更好地融入到群众当中,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敢于和乡村振兴等实际问题较真硬碰,将经济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前,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守望民生福祉,守好防疫红线,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将使命担在肩上,以锐意进取、久久为功的精神接续奋斗,把一腔热血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果。
【三】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会议,一年总结客观深刻,来年目标坚定明确,路径规划科学可靠,政策措施精准发力,信息量大,含新量高,相关的解读很多,其中引起我学习思考的是这样几句话:
“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 “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 学习,始终是提高认识、增长才干、把握规律、指导实践、提升能力的“金钥匙”,永远保持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大大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今年 X 月 X 日,他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一、要摒弃进“保险箱”的懈怠思想。有的进了体制内,就认为“高枕无忧”了;得了“铁饭碗”,就觉得“旱涝保收”了。真知灼见没有学习多少,倒把所谓“官场哲学”学得很透。有的认为位卑言轻,听指挥干事就行,学习思考是领导考虑的事,不能“越位”。思维能力唯有经过不断训练才能形成提高,如果常
常偷懒懈怠,比如在精神宣贯时“借机溜号”、在聆听讲座时“辗转腾挪”,在平时学习时“抄抄写写”等等,就难以构建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素养、系统思维,逻辑能力,即便走上领导岗位,也难以驾驭系统问题,应对复杂局面。
二、要努力成为专业领域“行家里手”。“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不断提高专业化能力,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前提。这次经济会议上,提到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这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内容专业性很强,不仅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也要综合考虑其他领域因素,因此要努力成为“专家”成就好的事业,而非拍脑袋决策的“砖家”坏了好的前景。
三、要把实践当作学习“大课堂”。“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这句话深刻表明,“宰相”、“猛将”的成长路径中必然要经过基层这个人生“大课堂”的学习磨炼,只有在基层当过“热锅上的蚂蚁”、接过“烫手的山芋”才能知道真正的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知道地方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知道需要学习哪些专业知识来推动发展,需要增强哪方面的工作能力。倘若只想“能躲则躲”、“能推则推”,不把实践学习当作强筋壮骨之“钙”、检验理论学习的“试金石”,只能
陷于“清谈客”、“客里空”。
篇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研讨发言 稿与心得体会稿共三份发言 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这是顺应当前和下一阶段经济形势做出的非常及时和果断的部署。
明年的经济形势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22 年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切换期,经济驱动力量将转换到消费、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但是新动能短期内还难以完全取代旧动能。面对此种形势,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冲经济社会风险责无旁贷,发挥三重功效:一是发挥逆周期的总量调节效果稳定总需求,二是推动结构性改革稳定市场预期,三是从长期看优化供给结构。
明年积极财政政策侧重提升效能、更加精准和可持续,收入端将出台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支出端的强度和进度都要优于今年。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主基调为提升效能、更加精准和可持续。“提升效能”反映财政紧平衡态势仍存,要求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从“量”转向“质“精
准”则是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更好发挥结构性调节功能,服务国家战略任务和大局稳定。明年财政政策重点工作可能包括扩大内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落实“双碳”目标、促进共同富裕、促进科技创新、“六稳”“六保”、化解风险等。“可持续”反映了我国政策不仅考虑当前,而且考虑未来,不透支未来财政空间,有历史的责任感。
二是明年将更加精准地推出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明年市场主体依然面临较大压力,有必要出台新的减税政策提高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カ;同时,要体现出结构性和精准有效性,尤其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当然,减税要兼顾长远的财政可持续性和税制合理性,以达到激发市场主体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促进高质量发展和色经济、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三是明年的支出强度是相对较硬性目标,调动地方积极性让支出节奏前移,适度超前基建形成有效投资。从“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到今年会议要求的“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最大的变化就是“保持”到“保证”,去掉“适度”,说明支出强度是硬目标,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主要是基于明年上半年的经济压力较大,政策要提前出手。超前基建的主要意图在于稳投资,扩大有效投资,实现稳增长、补短板、优化供给结构的作用,超前基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是不能投向过剩领域,而应该向新基建以及智慧城市、地下管等领域,以提高应对突发的极端自
然灾害和大城市管理能力。
四是推动财力下沉,更好支持基层政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当前财政难题仍是收支矛盾突出,基层政府的“三保”困难。直达机制就是推动财力下沉的最直接体现,中央和省级政府加大对市县的转移支付也是题中之意。
五是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财政对冲经济和社会风险的代价是财政自身风险会扩大。因此,即使在经济下行加大、房地产和金融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仍要坚守财政纪律。为了稳定宏观大局,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将是相当长时期的常态,也体现出党政部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1 2021 年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0 1230 字稿
12 月 8 日至 10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对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识,把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今后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今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交出优异的成绩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同时,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这些重大问题,是时代课题,也是不懈探索。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利于我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有利于我们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在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排在了首位。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
分化。明确这个问题,就是明确了共同富裕与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明确了“做蛋糕”与“切蛋糕”的辩证关系,从而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途径和方法。
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这是新时期市场建设的方向性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
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要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正确认识和把握这 5 个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将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优、赢得未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实践观点,坚持问题导向,真抓实干,艰苦奋斗,以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迎接党的十大胜利召开。
1 2021 年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与发言稿合编
心得体会
成绩鼓舞人心,压力难言放松。12 月 8 日~10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カ”一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也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我国经济稳定宏观大盘尤为重要。
实现较快增长、较低通胀、较好就业的优化组合,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更多确定性,是中国经济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交出的亮眼的成绩单。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实现 9.8%的同比增速,明显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 5.7%、2.4%、3.0%的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1 年我国经济增速将达到 8.0%。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目标,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为主线,不断做强经济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稳求进、以进固稳。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等七方面作出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非经济政策的出台也要评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避免产生收缩效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在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防止顾此失彼,防止把长期目标短期化、把系统目标碎片化,防止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搞简单化、一刀切。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下行压力,考虑到基数原因,明年上半年的压力可能更加明显。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究谍划,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面对风险挑战,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坚实国力应对挑战,有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各种风险考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篇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总结了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暑2022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为我们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提供了重要遵循。下面是我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些心得体会: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比如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问题,涉及到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既充分发挥资本作用,又减少防止资本逐利带来的负面作用;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引导资本规范、健康、有序、良性发展。保障初级工农业产品供应,防止和减少供给紊乱问题放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挖风险根源,做好风险处置工作,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起大落现象。正确认识碳达峰碳中和问题,不能搞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目标上坚定不移、策略上稳中求进。
2022年要明确自身优势: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政策空间比较大、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经验等。要明确坚守原则: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坚守稳中求进原则、防止急于求成,注意统筹协调、防止顾此失彼、不搞层层加码等。要坚持稳字当头:稳是2022年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中央经济会议新闻通稿中有25个稳字。稳在2022年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要慎重出台收缩型政策。要坚持“六稳”稳得牢,“六
保”保得住。
一、成就巨大 2021年,我国面对百年变局和新冠疫情,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中国在防疫问题上,外防输入,内防扩散:GDP增速8%左右,总量将达到110万亿元左右;人均GDP将达到1.2万美元左右,接近达到世行高收入门槛。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物价涨幅控制在预期范围,就业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取得重大进步。天问一号、载人航天等取得重大进展。构建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基础设施。
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中国外贸体系完善,控制住了本地疫情,也保持了海运畅通,再加上中欧班列大显神威,所以中国对外贸易逆势上升。光伏、风电的国际竞争优势凸显。管控资本能力大幅提升,反垄断取得大成就。
民生保障大幅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
二、困难挑战不断显现 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国际贸易贡献比较大,需求动力不足,投资的边际效益开始显现。
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需求收缩主要是因为出口高增长的不确定性,房地产的下行压力以及基建
没有能起到稳增长的作用。供给冲击是指原材料价格因限电、限产过快上涨,PI同比年内冲破了10%,创下近几年来的历史新高,但由于需求不强,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市场主体产生了较大的挤出压力。预期转弱的原因主要是全球疫情反复、内部经济下行压力、再跌加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企业预期产生了扰动。制约消费的因素很多,需求动力不足,服务消费受影响较大。
出现缺芯、缺煤、缺电、缺柜等情况。缺芯片导致汽车减产10%左右。中小企业成本加大。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主要国家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上升。
三、明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追求更加有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追求灵活适度,财政、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财政货币政策要落实到企业、基层,要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加大科技类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效治理恶意拖欠帐款和逃度债等问题。要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放管服改革,要努力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链条上的堵点。在房地产问题上,要坚持房主不炒,但房地产在经济中占比很大,对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影响都比较大,对于地方财政收入和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影响都比较大,要走稳房价、逐步“去地产化”,要因
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通过租购并举和长租房等方式满足各种实际需求。
要促进科技政策落地见效。要支持关键科技攻关,重组和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发展。
要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激活发展动力。坚持和完善股票发行注册制。要促进能源政策不断完善,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
区域政策发展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促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协同发展。要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要促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最广大空间在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要继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
社会政策要兜底兜牢民生底线。2022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要妥善解决就业问题。要促进新的生育政策落地,降低生育成本。要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银发经济发展。要正确认识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对于粮食需求的影响,要确保粮食安全。
篇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2021 年中央经济会议心得体会三篇 第 一 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对次年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宏观政策调控、微观政策调整,以及重要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决定性重要会议。12 月 10 日闭幕的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对 2022 年 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和下半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产生重要影响。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是我们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关键。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比如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问题,涉及到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既充分发挥资本作用,又减少防止资本逐利带来的负面作用;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引导资本规范、健康、有序、良性发展。保障初级工农业产品供应,防止和减少供给紊乱问题放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挖风险根源,做好风险处置工作,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起大落现象。正确认识碳达峰碳中和问题,不能搞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目标上坚定不移、策略上稳中求进。
2022 年要明确自身优势: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政策空间比较大、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经验等。要明确坚守原则: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坚守稳中求进原则、防止急于求成,注意统
筹协调、防止顾此失彼、不搞层层加码等。要坚持稳字当头:稳是 2022 年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中央经济会议新闻通稿中有 25 个稳字。稳在 2022 年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要慎重出台收缩型政策。要坚持“六稳”稳得牢,“六保”保得住。
一、成就巨大 2021 年,我国面对百年变局和新冠疫情,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 年中国在防疫问题上,外防输入,内防扩散;GDP 增速 8%左右,总量将达到 110 万亿元左右;人均 GDP 将达到 1.2 万美元左右,接近达到世行高收入门槛。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物价涨幅控制在预期范围,就业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取得重大进步。天问一号、载人航天等取得重大进展。构建了全球最大的 5G 网络基础设施。
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中国外贸体系完善,控制住了本地疫情,也保持了海运畅通,再加上中欧班列大显神威,所以中国对外贸易逆势上升。光伏、风电的国际竞争优势凸显。管控资本能力大幅提升,反垄断取得大成就。民生保障大幅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
二、困难挑战不断显现 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国际贸易贡献比较大,需求动力不足,投资的边际效益开始显现。
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需求收缩主要是因为出口高增长的不确定性,房地产的下行压力以及基建没有能起到稳增长的作用。供给冲击是指原材料价格因限电、限产过快上涨,PPI 同比年内冲破了 10%,创下近几年来的历史新高,但由于需求不强,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市场主体产生了较大的挤出压力。预期转弱的原因主要是全球疫情反复、内部经济下行压力、再跌加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企业预期产生了扰动。制约消费的因素很多,需求动力不足,服务消费受影响较大。
出现缺芯、缺煤、缺电、缺柜等情况。缺芯片导致汽车减产10%左右。中小企业成本加大。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主要国家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上升。
三、明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追求更加有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追求灵活适度,财政、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财政货币政策要落实到企业、基层,要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加大科技类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效治理恶意拖欠帐款和逃废债等问题。要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放管服改革,要努力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链
条上的堵点。在房地产问题上,要坚持房主不炒,但房地产在经济中占比很大,对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影响都比较大,对于地方财政收入和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影响都比较大,要走稳房价、逐步“去地产化”,要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通过租购并举和长租房等方式满足各种实际需求。
要促进科技政策落地见效。要支持关键科技攻关,重组和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发展。
要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激活发展动力。坚持和完善股票发行注册制。要促进能源政策不断完善,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
区域政策发展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促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协同发展。要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要促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最广大空间在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要继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
社会政策要兜底兜牢民生底线。2022 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 万,要妥善解决就业问题。要促进新的生育政策落地,降低生育成本。要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银发经济发展。要正确认识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对于粮食需求的影响,要确保粮食安全。
第 二 篇 2021 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隆重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 年我们国家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一、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二、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四、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五、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六、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七、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2022 年我们国家五方面重点经济工作任务 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二、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三、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四、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 五、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我们全国教育装备行业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必须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七大政策”“五个正确认识”“三重压力”,坚持稳增长和促改革双管齐下,推动我国教育装备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
十次代表大会召开!
第 三 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对次年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宏观政策调控、微观政策调整,以及重要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决定性重要会议。12 月 10 日闭幕的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对 2022 年 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和下半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产生重要影响。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是我们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关键。
在精准判断当前我国经济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基础上,2022 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中求进”作为总基调是从 201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开始的。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速度转轨、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从 2011 年开始一直到2022 年,“稳中求进”已经连续 10 多年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很明显,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将遵循这个定位。
那么,如何理解“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虽然“稳中求进”已被连续提出 10 多年,但在不同经济环境下,这一概念的内容和含义,也存在不同变化。就像今年,基于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准确判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稳中求进的前面,加了“稳字当头”,赋予了“稳中求进”总基调新的寓意。
首先,如何理解“稳字当头”。尽管今年我国许多重要经济
指标好于预期,经济增速有望取得 8%以上增长,两年平均增长5.2%,但在不确定不稳定的疫情和外部环境中,明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特别是我国经济增长在第一、第二季度实现 18.3%和 7.9%高位运行后,第三季度回落至 4.9%,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证社会充分就业的挑战有所增多。因此,“稳字当头”就是要求明年我们坚持就业优先和稳增长并重,继续扩大经济运行中好的迹象,也要敢于应对问题和挑战。
其次,如何理解“稳中求进”。一般来说,“进”就是要加大促改革、调结构工作力度。今年在继续保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前面添加了“稳字当头”,并不是说我们为了确保经济增长而要牺牲结构性改进。相反,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硬约束明显增多,供给冲击和流动性宽松形成了输入型通胀压力,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抗疫挑战尤在,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接近上限,国家科技短板尚待尽快补齐,民生福祉亟需达到新的水平,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框架,而要破解这些多重约束,都要靠改革去“解答”。对此,国家从稳增长的需要出发,自 2017 年开始,我国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会强调,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企业供给),优化要素配置(要素供给)、降低营商成本(成本供给)、提高市场效率(制度供给)、增强创新动能(创新供给),下大力气破解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呵护经济运行在平稳区间。
第三,如何理解“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结合经济会议指出的“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判断,预计明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稳定经济需要多方施策。限于笔者能力有限,能想到的措施有(包括但不限于):一是减税降费。自 2020 年起,我国财政收支相比预算总体上来说呈现“超收少支”的特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收入 16.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3%,比 2019 年同期快 8.9 个百分点;三季度末,政府国库存款余额 4.6 万亿元,财政性存款余额 5.7 万亿元,均处于历史高位,这为我国持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提供了支持。预计我国会进一步降低进出口企业成本,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加快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出台降低社保费率方案,降低成本增强微观经济活力。二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近几年,为缓释系统性风险压力,我国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稳妥压降房地产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高杠杆部门的杠杆率,去除一些低利润、高污染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大力扶持新基建发展,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但在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传统基建投资不足与新基建替代接续不充分的问题,造成短期内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有些地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1.5%,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5.8 个百分点)。因此,早在今年的 9 月 6 日,在2021 年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刘鹤副总理曾就提出“适
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基础设投资指导的明确,预计明年年初国家将发力资金筹集和项目储备,重大项目建设可能会适当前移,从而更好发挥重大项目托底经济的作用。
此外,为顺利达成“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体要求,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依旧拿出了一套政策思路,这包括: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就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让货币政策扮演总量控制,财政政策担负结构性调整的功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改革等政策形成合力,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第二,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就是要完善要素市场流动机制、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依法保护产权和合法利益,稳定市场和企业家预期,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第三,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就是要准确定位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绿色发展助力产业升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努力发展实体经济。第四,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就是对外要实施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对内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增加经济发展动力。第五,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保障人民群众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生活需求,为民解忧,更好发挥公共服务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上,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科技政策、区域政策与五大总体政策并列,这与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竞争加剧,中美科技摩擦升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凸显等问题高度相关。因此,将科技、区域政策与五大总体政策并列,释放出我国攻坚科技难关,破解国家科技短板的坚决,以及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篇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2022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2 月 8 日至 10 日在北京举行。__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 2021 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 2022 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对于我们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眼于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科学安排与部署。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和上级党委要求,认真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持续优化办税缴费服务,切实为市场主体减负担、增信心、添动能,更好服务“六稳”“六保”大局,助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照新部署、新要求,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以永远在路上的改革精神应对形势变局、开拓发展新局、服务全省大局,为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__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全面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政策取向、重点任务,并就正确认识和把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为我们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确保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一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__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准确把握今年我国经济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重要判断,准确把握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政策取向,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准确把握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领导重要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拥护“两个
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要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经济增长,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狠抓项目建设,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坚决稳住经济基本盘; 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让更多科技成果内转化落地; 突出抓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实施“粮食生产千亿工程”,加快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深入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确保农业稳产增产; 突出抓好生态环保,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突出抓好风险防范,确保财税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突出抓好民生保障,把民生实事办好办实办下去。
三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政治高度认识和处理经济问题,懂规矩、守纪律,强专业、增本领,建机制、促落实,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2 月 8 日至 10 日在北京举行。__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 2021 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 2022 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对于我们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聆听和学习__总书记重要讲话,我对 2021 年经济工作成绩的来之不易感触更加深切,对当前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和把握更加深刻,预期更稳、信心更足,进一步坚定了前行的方向,凝聚起奋进的力量。
2021 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以__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这样的优化组合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都很亮眼。面对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以__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有以__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无论风雨挑战甚至惊涛骇浪,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每一步。
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我们党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积累: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必须加强统筹协调。
聚焦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出现的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会议就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问题深刻阐释,正本清源。
这次会议为许多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为做好经济工作精准导航。
“四个必须”规律性认识和对五个重大问题的深刻阐释,是__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
我们碰到的很多问题是‘两难’‘三难’甚至‘多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努力实现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要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抓经济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会议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刻阐述,令我们深受启发、倍感振奋。这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识,把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我们要在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合理区间、实现‘稳’的基础上,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进’的目标。
更稳定的预期、更清晰的指向、更强大的信心,转化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调一致向前进的深刻自觉。
我们要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努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依托科技优势,做足科技创新文章,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努力生成更多科创项目和科创企业,做大做实创新驱动发展; 扛起责任,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做好煤炭保供、电力外送工作; 聚焦共同富裕,持续稳就业促增收,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新的进步。
勇立潮头,扬帆奋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要靠实干,要靠开拓进取。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中国经济定能沿着高质量发展航向破浪前行,创造新的奇迹。
篇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2022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精神学习心得体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 4 月 26 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努力奋斗。
秉持“两个统筹”,优化“四大板块”。当前,我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不确定因素与潜在风险日益增多,对经济平稳运行带来不确定性和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好发展和安全,逐步补齐制约发展与安全的各种潜在短板,最终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切实加强重大风险预测预警能力,注重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四大板块”,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方面
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我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做到“两个坚持”,实现“四个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系统谋划、整体协同,精准补短板、强弱项,调动全社会力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全生命周期,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分层分类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
采取“四大举措”,做到“六个重视”。加大财政投入,更好集中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基础设施技术自主可控水平;造就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党中央持续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中央财经委员会发挥了战略引导作用。重视政治引领、纲举目张,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重视科学制定战略策略,重视实践创新、理论创新,重
视远近结合、标本兼治,重视狠抓落实。“四大举措”联同“六个重视”,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是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切入点”,不仅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而且与老百姓民生福祉息息相关。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
2 2022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4 月 26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习近平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聚焦“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基础设施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落在“全面”二字上。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体现在很多基础设施尚存短板和弱项,如在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等信息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城市防洪排涝、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防灾减灾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农田水利设施、农村交通运输体系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实现的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跨越式提升,不是局部的、片面的、狭隘的单方面或少数几方面的提升,而是系统性的、全局性的、综合性的全面提升、整体提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持续聚焦“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城市和农业农村,国家安全等方面全面着力。
聚力“科学”提高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让基础设施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综合效益是复杂艰巨的重要任务。任务越繁重、体系越庞大、形势越复杂,越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衡量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满足人民幸福生活需要。要始终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的有机统一,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等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要遵循科学规律作规划,善于用新发展理念指导新实践。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积极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突出效益,不仅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综合账,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
聚合“资源”强化基 础设施支撑保障,让基础设施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坚实有力的支撑保障是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基础。要聚合各种资源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要聚合用地、用海、用能。加强各领域、各地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统筹建设,统一管理用地、用海、用能。要聚合财力资源。根据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拓宽长期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使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得到更好集中保障。要聚合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升基础设施技术自主可控水平。要聚合人才资源。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壮大科技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五湖四海、招贤纳士,让卓越工程师竞相涌现。
篇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2021 年 全面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与 发言 稿共三篇合集心得体会
稳定是发展的基石,行稳是致远的前提。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定调 2022 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上,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字背后,有深刻意义和战略考量。
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重重困难,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精准把握宏观调控方向、节奏、力度,妥善应对风险挑战,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扎实行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要清醒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越是面对复杂形势,就越要认识到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才能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
稳,首先是宏观政策要稳。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
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提高宏观调控的前性针对性,通过各项措施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稳,也在于市场预期要稳。稳定了预期,市场才会稳,也会不断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不断激发经济内生的动力。稳,更要求我们对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正确认识和把握,要更加主动防范化解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 “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抓好重点群体就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会议提出一系列举措,扭住稳的关键点,找准进的切入。
稳,不是等来的,而是千出来的。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要求我们更加奋发有为、善于作为,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把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保持战略定力,稳扎稳打,主动作为,就一定能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一定能激荡起经济发展新气象,沿着高质量发展航向坚定前行!
全面 贯彻落实 1 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发言 0 1450 字文稿
“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网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全面部署 2022 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政策思路、战略战术布局、各项工作重点,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为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深化认识、真抓实干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实现各项既定任务、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注入了强大动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开局好奠定全局优,起势好奠定后势足。深刻把握今年的“里程碑意义”,才能理解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性。
面对经济全面恢复过程中交织叠加的新挑战、新矛盾、新问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为 9.8%,全年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或将达 18%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 9.7%,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前10 个月,城镇新增就业 1133 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前 11个月,进出口总额为 35.39 万亿元,同比增长 22%,规模已超去年全年。我国经济彰显“进”势,凸显强大韧性和活力,充分证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少数国家对中国进行全面遏制的意图昭然若揭;疫情反复也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难以得到很好保障,我们必须在更多逆风逆水的世界中求发展。同时,考虑到基数较高的因素,明年经济下行的压力不容小觑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的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还将持续…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是我们正在承受而且必须顶住的三重压力。
正因如此,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成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遵循。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明确部署,要求以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圆满完成这些任务,努力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谋划发展、制定政策、建设项目中一体遵循、体落实,不能畸轻重,不能以偏概全;必须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東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市场动态平衡;必须坚持以开放促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需要指出的是,“稳字当头”的目的,是实现“稳中求进”。明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要稳、质量要稳,在“稳”的基础上求得进步和突破,这对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系列相关部署落实到各地的发展实践中,既要防止冲动蛮、急于求成,各地区各部门务必担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尊重客观发展规律,筑牢基础、稳扎稳打,又要反对消极应付、不思进取各方面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把握好平衡,以政策发力的适当靠前抢抓历史机遇,重点突破、锐意进取。
挑战和困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畏难、不避难,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定、有干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我们一定能推动中国经济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两篇 1 2021 年学习 贯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稿
心得体会 一
12 月 8 日至 10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的背景下,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当前整体经济形勢的复杂性,深入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力同心、团结协作,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努力实现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推动“经济方舟”行稳致远,为不断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筑牢“民生”强引,当好“薪火相传”的践行者。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党员千部必须深刻认识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能够享有高品质的生活。面对层出不穷的变局与挑战,广大党员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做好民生兜底工作,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突出问题导向,补齐民生短板,聚焦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通过一件件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的实事真正让好处看得见、实惠摸得着,推动民生与发展互促共进。
织密“防疫”安全网,当好“慎终于始”的行动者。当前,虽然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球的疫情流行仍在蔓延,世界经济情况也深受影响。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加强前瞻谋划,防患于未然,绝不能轻易降低对疫情的警惕,要进一步细化完善各项措施,防止境外输入和境内反弹,积极将疫情防控工作贯彻到底,为经济水平更好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高扬“发展”风帆,当好“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今天,我们每位党员干部都应肩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在疫情防控不放松的同时,倍加珍惜当前的防控成果,将疫情防控工作和经济发展目标有效结合,创造性地开展经济发展工作。必须着眼于当前我国新的发展形势,紧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更好地融入到群众当中,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敢于和乡村振兴等实际问题较真硬碰,将经济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前,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守望民生福祉,守好防疫红线,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将使命担在肩上,以锐意进取、久久为功的精神接续奋斗,把一腔热血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果。
推荐访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下一篇:创新驱动心得体会800字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