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朗格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五篇(完整文档)

| 来源:网友投稿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1  鹿就是鹿,马就是马,为什么要指着鹿说是马呢?孩子们,一起来看看“指鹿为马”的故事吧!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他不知道朝中有多少人听他摆布,有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指鹿为马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五篇(完整文档)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1

  鹿就是鹿,马就是马,为什么要指着鹿说是马呢?孩子们,一起来看看“指鹿为马”的故事吧!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他不知道朝中有多少人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摸清有多少人反对他。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然后,他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给您的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分明是一只鹿嘛!于是,他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分明是一只鹿,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问道:“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说道:“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赵高搞什么名堂?”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盯着每个人看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有正义感却胆小的人都低下了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一些正直的人,坚定地认为是马而不是鹿;还有一些*时就追随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赞成赵高的说法,并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大臣都治了罪。

  “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大家都用“指鹿为马”来形容一个人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2

  【注音】zhǐ lù wéi mǎ

  【出处】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史记·秦始皇本纪》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故意颠倒黑白

  【结构】兼语式

  【相近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相反词】是非分明

  【同韵词】装聋作哑、敲敲打打、从俗就简、涉笔成雅、动静有法、舞文弄法、舍身求法、温文儒雅、抛戈卸甲、神术妙法、......

  【年代】古代

  【谜语】点石成金

  【成语故事】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3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指鹿为马资料

  【注音】zhǐlùwéimǎ

  【解释】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清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

  【简介】混淆是非”和“指鹿为马”都有“违背事实;不分是非”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但“指鹿为马”完全是故意的;并时有咄咄逼人之势;“混淆是非”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近义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成语举例】

  1、有球印又怎样,指鹿为马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

  2、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时间引申出“指鹿为马”这句成语。比喻怀着恶意,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4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

  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

  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

  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

  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

  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5

  指鹿为马的故事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指鹿为马的解释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指鹿为马的造句

  1、大凡世人均对他的指鹿为马津津乐道。

  2、明明是一只狮子,却被贴上了驴的标签,这不是指鹿为马吗?

  3、坏人常常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真是不应该。

  4、做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对那些指鹿为马的人和事明明心知肚明,却要随声附和,阿谀奉承。

  5、他是当大官的人,他应该明辨是非。如果故意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终会让人讨厌。

  6、我们对待科学应该严谨、一丝不苟,如果不懂装懂,就可能闹出指鹿为马的笑话。

  7、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8、秦朝末年,丞相赵高阴谋篡位,为了排除异己,他想出了一个“指鹿为马”的花招。此举既将皇帝秦二世玩于股掌之上,又能将那些不阿权势、敢讲真话的大臣识别出来,以便加以清除,可见其用心之深毒。

  9、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10、他对机械根本就不认识的,不是在指鹿为马吗?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5篇扩展阅读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5篇(扩展1)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5篇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1

  指鹿为马成语故事

  【成语】: 指鹿为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赵高简介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 ,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2

  【成语】:

  指鹿为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故事】: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3

  指鹿为马的典故: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说那是一头鹿,不是千里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指鹿为马的汉语词典解释:

  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后汉书窦宪传》:「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

  ●《旧唐书仆固怀恩传》:「陛下必信矫词,何殊指鹿为马?」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改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唐贺兰进明《古意》诗之一:「秦庭初指鹿,群盗满山东。」

  ●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内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

  ●清吴伟业《读史杂感》诗:「国中惟指马,阃外尽从龙。」

  ●清孔尚任《桃花扇余韵》:「指马谁攻秦相诈,入林都畏阮生狂。」

  指鹿为马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混淆黑白、以白为黑、识龟成鳖、指皁为白、混淆是非、张冠李戴、颠倒黑白、颠倒是非、指皂为白

  反义词:循名责实、是非分明

  用指鹿为马造句:

  一、现代社会,颠倒是非、指鹿为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二、纵然是长官,也不可以要求部属指鹿为马,颠倒是非。

  三、所谓指鹿为马,今日是处处一现实。

  四、成语“指鹿为马”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我们用它来形容那些故意颠倒是非的人。

  五、画饼充饥,指鹿为马,误导消费。

  六、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七、在正义与真理面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人终究是要受到惩罚的。

  八、今天经理说话真是蛮横无理,居然指鹿为马,是非不分。

  九、岂不知奴才发烧了可以指鹿为马,杀了皇帝,夺了天下。

  十、他竟然敢在大众面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真是胆大妄为。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4

  【出处】

  《史记》。

  秦始皇去世后,宦官赵高想乘机图谋不轨,篡夺朝中大权,因此他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并且假传圣旨,立次子胡亥为太子,然后才宣布国丧。这以后,赵高就扶助胡亥当上了皇帝(即秦二世),而他自己,则当仁不让地做上了丞相,掌握了秦朝的军政大权。

  赵高的野心越来越大,逐渐起了篡夺皇位的歹念。但他尚存顾虑,惟恐朝中百官不服从他。于是他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坏主意。有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牵来一头鹿,对秦二世说:“我将这匹马献给皇上。”秦二世笑道:“丞相在跟我开玩笑吧,明明是一头鹿,怎么说是一匹马呢?”

  赵高严肃地说:“谁敢同皇上开玩笑呀!这明明就是一匹马嘛。皇上如果不信,可以问问朝廷上的百官,看我说得对不对。”

  秦二世胡亥这一下可真的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了。他用征询的目光扫了一圈殿下的大臣们,然后问道:“你们看这究竟是鹿还是马呢?”

  赵高的亲信和许多趋炎附势的臣子迭声答道:“丞相说得对呀,这的确是一匹马!”“没错,就是一匹马嘛!”另一些正直的臣子,不愿说昧良心的话,却又怕得罪了赵高会惹出大祸来,便干脆不作声。只有少数不惧怕赵高的大臣,敢于当场戳穿赵高“指鹿为马”的谎言。赵高恨得咬牙切齿,暗暗记下了他们的名字,后来就千方百计地整治、陷害他们,把他们全部杀了。

  释义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5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指鹿为马资料

  【注音】zhǐ lù wéi mǎ

  【解释】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清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

  【简介】混淆是非”和“指鹿为马”都有“违背事实;不分是非”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但“指鹿为马”完全是故意的;并时有咄咄逼人之势;“混淆是非”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近义词】混淆是非 、颠倒黑白

  【成语举例】

  1、有球印又怎样,指鹿为马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

  2、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时间引申出“指鹿为马”这句成语。比喻怀着恶意,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5篇(扩展2)

——指鹿为马成语故事3篇

指鹿为马成语故事1

  指鹿为马的故事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指鹿为马的解释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指鹿为马的造句

  1、大凡世人均对他的指鹿为马津津乐道。

  2、明明是一只狮子,却被贴上了驴的标签,这不是指鹿为马吗?

  3、坏人常常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真是不应该。

  4、做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对那些指鹿为马的人和事明明心知肚明,却要随声附和,阿谀奉承。

  5、他是当大官的人,他应该明辨是非。如果故意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终会让人讨厌。

  6、我们对待科学应该严谨、一丝不苟,如果不懂装懂,就可能闹出指鹿为马的笑话。

  7、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8、秦朝末年,丞相赵高阴谋篡位,为了排除异己,他想出了一个“指鹿为马”的花招。此举既将皇帝秦二世玩于股掌之上,又能将那些不阿权势、敢讲真话的大臣识别出来,以便加以清除,可见其用心之深毒。

  9、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10、他对机械根本就不认识的,不是在指鹿为马吗?

指鹿为马成语故事2

  “指鹿为马”这一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话说赵高这一秦二世的心腹一直想篡夺秦朝*,心里盘算着。但他也担心啊,你问他担心啥?“君王可不是一个人啊。他有那么多的大臣。我要是想把他赶下去,还是要提防有倒想他那边的手下。不行,我得想个办法。”看着自己门口外的鹿叫了一声,眉头紧锁的脸上闪过一丝快意,“有了,是条好计。”

  第二天,天气甚好,赵高的心情也特别好。终于可以向自己的篡权计划迈进一大步啦,忍不住竟然哼起了小曲儿!今天是君王要跟自己外出,坐在豪华马车的秦二世看到赵高居然骑着一头鹿,很诧异,“赵高啊,今天我们出行,你怎么不是骑你*时的宝马,怎么牵了一头鹿出来?我竟然不知道,原来鹿还可以这么骑的啊!这很难驯服的吧?”赵高开始装了,大吃一惊的样子立刻就摆出来,“啊?君王,你说什么?”“鹿啊,你骑鹿出来干什么?”赵高抬高了分贝,为了让大臣们都听到,“哈哈哈哈哈,君王,你说笑话了不是,谁会骑鹿出来啊!鹿是拿来观赏的,我怎么会骑鹿啊!这是一匹马,就是我*时骑的那匹!你再好好瞧瞧。”秦二世还真以为自己看花了眼,“不是啊,赵高,你这就是一头鹿嘛!你看那鹿角!”赵高这时问身边的大臣,“你看,你看,你快跟君王说,这是鹿啊还是马?”“这明明就是马嘛!鹿怎么能骑呢!君王,臣认真地看了,确实是马啊!”“是啊,是啊!是马!”附和的人一堆堆,他们都想巴结赵高。但也有人反对,“怎么可能,这么明显你们看不到吗?这是鹿,怎么会是马啊?”“是啊,我也看到就是鹿!”赵高暗暗记下是谁反对自己,咱秋后算账。

  这就是赵高的妙招,“指鹿为马”来测试看看有多少的大臣是偏向自己的,好为日后把君王弄下位做有力的准备。

指鹿为马成语故事3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

  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

  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

  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

  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

  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5篇(扩展3)

——《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3篇

《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1

  指鹿为马的故事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指鹿为马的解释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示例】:

  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语法】:

  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指鹿为马的造句:

  1、大凡世人均对他的指鹿为马津津乐道。

  2、明明是一只狮子,却被贴上了驴的标签,这不是指鹿为马吗?

  3、坏人常常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真是不应该。

  4、做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对那些指鹿为马的人和事明明心知肚明,却要随声附和,阿谀奉承。

  5、他是当大官的人,他应该明辨是非。如果故意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终会让人讨厌。

  6、我们对待科学应该严谨、一丝不苟,如果不懂装懂,就可能闹出指鹿为马的笑话。

  7、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8、秦朝末年,丞相赵高阴谋篡位,为了排除异己,他想出了一个“指鹿为马”的花招。此举既将皇帝秦二世玩于股掌之上,又能将那些不阿权势、敢讲真话的大臣识别出来,以便加以清除,可见其用心之深毒。

  9、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10、他对机械根本就不认识的,不是在指鹿为马吗?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5篇(扩展4)

——*历史成语故事5篇

*历史成语故事1

  大笔如椽

  【成语故事】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出处】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晋书·王珣传》

  【解释】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用法】作谓语;用于夸赞别人的文笔

  【相近词】如椽大笔

  【成语举例】大笔如椽指端揽,贝叶行间才数点。  清·陈恭尹《观唐僧贯休画罗汉歌》

*历史成语故事2

  车载斗量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傲慢地侮辱他,赵咨十分巧妙地回敬曹丕,使曹丕十分佩服他的才能,问他东吴像他这样的人才多不多,他回答说可以车载斗量。

  【典故】遣都尉赵咨使魏。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裴松之注引《吴书》

  【释义】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用法】作谓语、定语;表示事物数量很多

  【近义词】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示例】举人、进士、我和表兄两家车载斗量,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东西。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历史成语故事3

  战国时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质地优良,因此扬名天下,成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宝。后来,这块宝玉被赵惠文王所拥有。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听说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机欺辱赵王。于是,秦王提起笔来给赵王写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这封信件,明知这是秦王使诈,想将美玉骗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给他,他又会把此事当做借口,攻打赵国。而当时秦强赵弱,一打起仗来,赵国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赵王对此事无法决断,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愁得不行。

  这时,有人对赵王说,*民蔺相如是个饱学之士,经常帮人解决难题,如果请他到宫殿上商议,或许能出个好主意。赵王听说赵国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兴,忙派人宣蔺相如来见。

  蔺相如见到赵王后,就请求由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他说:“假如秦国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那么这笔买卖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国;如果他们没有献城的诚意,我再把玉完整无缺地送回我邦。”

  赵王虽然觉得这样做也太冒险了,但又想不出别的主意,只好拜蔺相如为使者,命他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来到秦王宫中,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秦王将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胜,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看秦王并无献城之意,便赔着笑脸对秦王说:“这块美玉上有一块瑕疵,不注意看还真看不出来,待小臣指给您看一看。”

  秦王虽然狡诈,也中了蔺相如之计。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处,就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气冲冲地说:“依我看来,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给赵邦,只想欺辱我国,让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话!所以我用计调回宝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脑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块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损坏,急忙从旁劝阻。他一面表示绝不食言,一面答应斋戒几日后举行迎璧大典,让蔺相如将和氏璧正式献上。

  蔺相如根本信不过秦王,回到住处后就将和氏璧交给随从,让他将璧送回赵国。

  到了秦王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严肃地对秦王说:“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我国,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献与我国,我国大王一定会将和氏璧给您送来。如果不这样,您即使把我杀死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义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得放蔺相如回国。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盖世奇功,赵王就将他由一介*民封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

  ◎成语释义

  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原主。

  ◎故事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出处译文

  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历史成语故事4

  子产放生

  子产放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出处】《孟子·万章上》。

  【释义】子产:春秋时,郑国人,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他常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

  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仆人把鱼倒回池中时,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成长心语】

  孔子称赞子产:“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子产因其聪明和善良,而被人们传诵至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是一件很小的坏事就去做。因为生活其实就是由这些小事堆积形成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善和小恶会成为日后那些大善和大恶的基础。人人都应该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会觉得生活很充实。人的行为都要符合道德的准则,要对的起自己的良知,这是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前提条件,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哲理。

*历史成语故事5

  【成语】: 洛阳纸贵

  【拼音】: lu yáng zhǐ guì

  【解释】: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出处】: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举例造句】: 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

  【成语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5篇(扩展5)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5篇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1

  守株待兔

  从前,宋国有个农夫去地里干活。干累了便坐在树下歇息,他想:下地干活实在太辛苦了。突然一只受伤的兔子跑来,一不小心一头撞在树上,兔子顿时断了气。农夫拾起兔子想:不错,兔子会自己送上门的。农夫放声笑道:“这比耕地省力多了。”于是他扔撅头再也不工作了,他从早到晚坐在树下等兔子,后来地荒了,人瘦人,也没等到兔子上门,左邻右舍见了他都哈哈大笑。株,树,守株待兔,守着大树等兔子,讽刺死守狭隘经验或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得到成功。

  天衣无缝

  从前有个叫的郭翰人,因夏天炎热,就躺在庭院中乘凉。他仰望着夜空,看到繁星满天,月光皎洁,不禁心旷神怡。忽然,他见天上一朵白云向他飘过来,白云飘近,他一看,却是个白衣女子。郭翰连忙起来向她依拜。那女子对郭翰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织女身上的衣服漂亮极了,郭翰仔细地打量着。看着看着,他发现这衣裳上下没有针线缝织的痕迹。郭翰觉得奇怪,就向织女请教。织女说:“我穿的是天衣,本来就不是用线缝成的。”郭翰听了,不由得连声赞叹:“真是天衣无缝啊!”成语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天成,没有破绽。

  草木皆兵

  两晋末年,西北方建立了五胡十六国,其中前秦的符坚气势最盛。他率领八十万兵马入侵南方,妄图统治全国。晋武帝派谢玄为先锋都督,带兵八万去阻击。谢玄先以精兵五千挫败符坚手下的良臣大军,接着,他又切断后路,逼迫秦兵渡淮河北逃。这一仗,符坚损失兵将1.5万人。符坚惶惑不安,登上寿阳城楼,察看军情,只见晋军阵式严整,士气高昂,符坚胆战心惊,看到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最后,谢玄以少胜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秦军。由于恐惧惊慌而疑神疑鬼,连一草一木都当作士兵,称为草木皆兵。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一次,他点兵三万,用船八十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吕蒙作战勇敢,*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手不释卷: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家喻户晓

  梁姑子住在村上一间茅屋里,她身边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哥哥的儿子一起生活。*时吃果子她总是捡大的给侄子,儿子见了不高兴,她说:“这是做人的规矩。”一天,她刚出村口,家里茅屋失火烧了起来,儿子和侄子正在家里睡觉,大火弥漫,浓烟滚滚,她一头扑进大火中,浓烟烈火中,她先抢救自己的侄子,可把孩子抱出茅屋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子。她惊呼道:“岂能户告人晓,让人骂我自私?”为了侄儿,她又冲入火海,最后不幸丧生了。户告人晓:家家传告,人人都知道。后演变成家喻户晓。喻:明白。

  价值连城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他去金山采石,路上捡到一块璞玉,这是没有打磨过的玉石,他拿去送给楚厉王。楚厉王左看右看,是块石头,他十分恼怒。他判卞和犯下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厉王死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武王,武王也断定是块石头,又把他的右脚砍了。只到文王接位,才识别这是稀世国宝,于是把它称为卞和之璧,或者和氏璧。战国时,秦王对和氏璧垂涎三尺,他对赵国说愿用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形容极有价值的东西称价重连城,或价值连城。

  闭门造车

  古时候,山里住着一个老头,他上山去砍柴,太阳下山时才回家。第二天,他背着柴去镇上卖。一路上,他走得满身大汗。突然,一辆独轮车从他身边悠悠驶去,他寻思:这东西好,用上它,省力多了。他到山里砍来木头。他关上门,独自在家里又锯又刨。邻居问:“你在干嘛?”他说:“我在闭门造车。”老头把造好的新车推到门外,小车立刻飞跑起来。成语本意是赞扬闭门造车,出门可以合辙。现在却与愿意相反,讽喻这样做不符合实际。

  画饼充饥

  曹操有个孙子叫曹睿,曹睿是三国时魏国的第二代君王,他手下大臣不少,可是他信任的只有卢毓。一天,曹睿把卢毓召去,他告诉卢毓,朝中有个人要当中书郞,他问卢毓,谁配做这个官。卢毓先不回答,问:“这人选有什么条件?”曹睿笑笑,他叫待从取来纸和笔。他在纸上画了一支笔。边上的人相觑而望,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曹睿说:“那人选徒有虚名,就像画饼充饥啊!”有名无实,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称画饼充饥。

  呆若木鸡

  从前,一个叫纪渻子的,专给齐王专门训练斗架的公鸡。过了十天,齐王问他:“鸡训练好了吗?”纪渻子答:“没有,它放纵又自负。”又过了十天,齐王再问他,纪渻子答:“没有,它听到一点声音就急躁。”又过了十天,齐王又去问他,纪渻子答:“没有,它盛气凌人。”又过了十天,齐王又去问他,他说:“差不多了,它不会变化无常了。”齐王去看他,只见他呆头呆脑的,像只木头鸡。

  汗马功劳

  古时打仗离不开战马。出征时,战马驼着主人跋山涉水,日行千里。途中它嚼的是草,饮的是水,吃苦耐劳;打仗时它跟随主人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它仰天长嘶,腾起前蹄将敌人踩成肉泥,敌人纷纷溃逃,战马穷追不舍。岔路口敌人设下陷井,战马纵身腾起,犹如天马行空,飞驰而过。它直捣敌人巢穴,配合主人一举歼灭敌人。忽听鸣金收兵,战马跟随主人凯旋而归。战马在鏖战中立下了功劳,这时,它已大汗淋漓。成语汗马功劳现常常比喻为在各行各业中辛辛苦苦立下功劳。

  专心致志

  孟子说,下棋在技艺中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如果不专心不致志地学,也是学不好的。弈秋是古代有名的棋手,有两个人慕名而来,同时拜他为师,弈秋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艺传授给他们,讲课特别认真。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听他讲课,另一个学生表面上也在认真地听课,而实际上思想很不集中,他看到大雁从窗外飞过,联想到要吃天鹅肉。弈秋讲完课,就叫两人对弈。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就对弈起来。开局不久就见分晓,一个从容不迫地能攻能守,一个手忙脚乱地应付。弈秋一看,两人的棋艺相差悬殊。他对棋艺差的学生说:“你两人一起听我讲课,他能专心致志,而你呢?心不在焉。”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秋时,吴王执意起兵伐楚,他三令五申:“谁在劝谏,立刻处死。”于是想直言相劝的人只好闭口不言。这事让宫里一个侍从官的儿子知道了,少年带上*,悄悄溜进宫后花园去打鸟,他接连去了三次,终于让他碰上了吴王。吴王见他满身大汗,笑道:“孩子,你在干什么么?”少年说:“一只蝉在欢叫,却不知螳螂就在身后。螳螂也十分可悲,没防备身后的黄雀要吃它。”吴王听后大悟道:“哦,我去伐楚,也要防范后患啊!”于是,他收回伐楚的命令。只图眼前得益,而不顾防范后患,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或“螳螂捕蝉”

  杯弓蛇影

  晋朝有个叫的乐广的人爱喝酒。一天,他邀请朋友到家里来对斟对饮。忽然,朋友看见酒杯里有条蛇影在游动,他受了惊吓,回去就一病不起,请医服药,都无起色。乐广跑来看他,问明起病的缘由。他让朋友坐在原处,斟满酒问:“有蛇影吗?”“杯子里还有‘蛇影’!”乐广随手取下墙上的弓。这次,“蛇影”不见了!“杯子里原来是弓影呀!”朋友的病顿时好了!杯弓蛇影比喻把虚幻当成真实的恐惧心理。

  打草惊蛇

  古代十国的时候,南唐有个叫王鲁的人,在当涂县当县令。王鲁贪心很重,到处索贿受贿。有一天,一大群老百姓涌进县衙来,王鲁暗暗吃惊,以为百姓们找他算账来了。原来,百姓联名递状,控告他手下的主簿。王鲁接过状纸,只见上面列举了这个主簿很多罪状,百姓们强烈要求王鲁把他的主簿依法严办。这个主簿的罪状几乎与王鲁的所做所为一模一样。他一面看,一面浑身发抖,不知该怎样处理这个案件。王鲁不由自主地在状纸上批道:“汝虽打草,吾已惊蛇。”百姓们怎能知道,他们告发主簿,也使王鲁受到了警告。成语打草惊蛇由“汝虽打草,吾已惊蛇”简化而成,现比喻做事不严密,反使对方有了防备。

  惊弓之鸟

  战国时代,魏国武将更羸是个神射手。一天,他陪着魏王出游,只见几只鸟在天空飞过。更羸说:“我只要拉响空的弓,不发箭,就能把鸟儿从天空摔下来。”魏王半信半疑,说:“射箭的技术可以达到这种地步吗?”过了一会儿,有只大雁从东方飞过来,更羸就拉满弓,用力扣动弓弦,弦声直冲天空,那只大雁真的从空中落下来。魏王又惊又喜说:“啊,奇怪,空弓虚箭怎么能射下雁来?”更羸说:“不是说我的本领高,而是这只大雁有毛病。”魏王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它有毛病?”“因为这是一只孤雁,飞得慢,叫声又凄惨,显然受过惊吓。所以一听到弓弦声就下得摔了下来。”成语“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特别胆怯的人。

  水滴石穿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乖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乖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乖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乖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乖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盲人摸象

  皇宫里养着一头大象,国王常常到花园里来玩耍。有一次,国王请来几位盲人,国王说:“你们摸一摸,猜猜它是什么东西?”第一个盲人摸摸象牙说:“它是大萝卜!”“不对!”第二个盲人摸到象耳朵,说,“是个大簸箕。”第三个盲人摸着尾巴说:“不是簸箕,是绳子。”第四个盲人摸摸象肚子说:“是堵墙!”第五个盲人摸着象腿说:“明明是柱子。”五个盲人争辩不休,都说自己讲得对,国王和大臣看了哈哈大笑。比喻不了解全局,以偏概全,称盲人摸象。

  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书生叫孙敬,他勤勉好学,读书非常用功。晚上他在灯下夜读,他十分的疲倦,不由自主的打起了瞌睡。他抱怨自己没有珍惜时间,于是他用绳子系着头发,另一头拴到梁上,一打瞌睡,立刻扯痛头发惊醒过来,这就是悬梁。战国时苏秦为了做官,便涉足书海,他如饥似渴,日夜攻读。晚上他手里拿着一只锥子在灯下读书,瞌睡上来,他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醒自己,这就是刺股。两个故事合称悬梁刺股,比喻刻苦好学的精神。

  画龙点睛

  梁朝时有个著名画师名叫张僧繇。有一次他在金陵安乐寺画龙,当地人听说他在画龙,都赶来观看。他画了四条栩栩如生的龙,观众突然发现,这四条龙都没有画上眼睛。大家抑制不住好奇心,问他怎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张僧繇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大家不相信,一定要他给龙画上眼睛。张僧繇推辞不了,只得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时,电闪雷鸣,点上眼睛的两条龙离开墙壁飞走了。等大家定下神来一看,地上只剩下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了。成语画龙点睛现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处点明主题,使全文格外传神。

  孟母三迁

  战国时代,孟子小时候的家靠近墓地,学会了许多祭奠动作。“不能让孩子在这个地方住下去。”于是孟家就搬到城镇里去住。新的家就在集市边上,孟子就模仿商人做买卖,你吹牛,我夸口,把商人的模样学得维妙维肖。“这里也不行,还得搬家。”不久,孟母把家迁到书塾附件,书塾里来来往往的人都很有礼貌,孟子都学会了。他和小伙伴们玩时又遵守秩序又讲究礼貌。“嗯,这才是我的孩子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后来,孟子成为一位大圣人。孟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而三次搬家。成语孟母三迁由此而来。

  囫囵吞枣

  古时候有个自作聪明的人。有天,他上街闲逛,走过集市,看到几个卖水果的担子。卖梨的老头对他说:“我的梨益齿而损脾。”他想,这不难,便买了一只梨,他咬了一口又一口,嚼碎了,把梨渣吐掉。他说:“这样不是对齿有益,对脾无害了吗?”一个壮汉对他说:“我的枣益脾而损齿。”他拍拍胸脯:“这好办。”他买了枣,嚼也不嚼,直接吞到肚子里。旁人笑道:“你这样囫囵吞枣不是办法啊!”后来比喻学习上不求甚解,不求消化吸收称为囫囵吞枣。

  南辕北辙

  战国时,魏国出兵伐赵。消息传开,正在外国出使的季梁也听到了。消息传开,他立即调转马头赶回魏国都城,他进宫谒见安厘王,安厘王问:“你进宫有何事?”季梁道:“我是给您讲故事来的。”前不久有个人赶着马车到楚国去,季梁碰到他说:“你走错了,到楚国去应该往南走。”“没关系,我的马快。”那个人还是往北走。方向弄错了,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于是季梁对安厘王说:“您仗势欺赵,不是也错了吗?”安厘王立即撤回出兵的命令。比喻违背常理,往往事与愿违,称南辕北辙。

  塞翁失马

  长城的城墙根下,住着一位老翁,别人都喜欢叫他塞上老翁。塞翁饲养了一群壮马,一天,一匹马走失了,邻居都来宽慰他,他笑着说:“这兴许是一件好事。”第二天,走失的马回来了,身后还领着一匹新马。邻居都来祝贺,他说:“马回来了,不一定好。”果然,他的儿子骑马,跌断了腿,邻居又来安慰他,塞翁道:“也许,这是一件好事。”打仗了,村里的年青人都被强征入伍,离开家乡,只有跛脚儿子留在家里跟塞翁做伴。成语塞翁失马,比喻坏事不一定坏,有时反而可以变为好事。

  叶公好龙

  叶公,春秋时楚国人,他原名沈储梁,父亲分封于叶。后来他继承父业,自称叶公。叶公生*最爱龙,他吃饭用的碗筷都画着龙,睡觉用的床和被褥也镂刻和描绘许多龙,连门窗梁柱都雕着张牙舞爪的龙,他还常给邻居讲龙的故事。大家问他:“你见过龙吗?”他说:“当然见过。”天上的龙听说叶公爱龙,心诚一睹,便下凡相见。不料叶公一见天龙,吓得抱头鼠窜。比喻言行不一,称叶公好龙。

  拔苗助长

  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插上秧苗后,天天去看长势。他总觉得秧苗长得太慢,可又想不出促使秧苗生长的办法。忽然他欢叫起来:“啊!我何不把它拔高一些。”于是,他把每株秧苗都拔高一节。他站在烈日下欣赏着长高了的秧苗,心里很得意:“嘿嘿,这下我算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啦。”他又在田边走了一圈儿才回家去。他见妻子已经烧好了晚饭,心里更加高兴。他说:“今天,我帮秧苗长高了一点儿,人可累坏了。”他的儿子听了,马上跑到稻田边儿去看。他儿子一看,田里的秧苗都已枯死了。成语拔苗助长告诉人们: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

  杞人忧天

  古代有个小国叫杞国。杞国有个人性格非常脆弱,大风吹落树叶,他十分担忧,一只鸟从天上掉下来,他十分害怕。他逢人就说:“这头上的天会不会掉下来?”别人都不理会。他寻思:“这些人都疯了。”他成天躲在家里不出门,怕天掉下砸到头上。后来有人告诉他天是不会往下掉的,他这才稍稍放下心,从家里出来走走,但不敢走远。晚上他看见一颗星星从天上陨落,他又忧心忡忡:“有星星从天上掉下来,该如何是好啊?”形容不必要的忧虑,称为杞人忧天。

  亡羊补牢

  战国时,楚襄王是个昏庸的国君。秦国时时觊觎楚国土地,妄图占为己有。楚襄王却不闻不问,成天吃喝玩乐。大夫庄辛直言进谏,劝他多加提防。楚襄王非但不听,还训斥庄辛是“老胡涂”。庄辛无可奈何,只好离开到了赵国。不久秦国果然发兵强占了楚国许多城镇。这时,楚襄王才省悟庄辛当初的话是对的。他立刻把庄辛请回国。他虚心请教庄辛:“现在这种局面怎么办?”庄辛道:“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亡:丢失。牢:关牲囗的圈。“亡羊补牢”比喻出了差错,设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卧薪尝胆

  春秋时,毗监的吴越两国交战不息。吴王夫差越即位,发兵攻越,结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只得俯首称臣,到吴国去服待夫差。夫差叫他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去喂马。夫差出行,勾践为他驾车御马,夫差生病,勾践为他端水喂饭。勾践忍辱负重八个春秋,才回到越国。他立志发奋图强,报仇雪恨。他派文种治理国事,让范蠡操练军队,他睡柴草,尝苦胆,不到十年越国强盛起来,一举打败吴国。比喻发奋自强、报仇雪恨称卧薪尝胆。

  望梅止渴

  汉献帝时,曹操当了丞相。曹操骜傲专权,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一天他来到菜园看刘备种菜。他望见枝头上的青梅,得意地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回他带士兵征讨张秀,路上翻山越岭,士兵累得汗流浃背,大家嘴巴又干又渴,坐在地上不走了。眼前一片沙土,没有河没有井,曹操寻思,这样下去岂不误了大事。他灵机一动,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该熟了。士兵听了,垂涎三尺。翻身站起来纷纷朝前赶路。比喻而虚妄而不能实现的愿望,称为望梅止渴

  刻舟求剑

  有一次,楚国人出门去走访朋友,临走时才记起要佩戴宝剑。他蹒蹒跚跚的走到渡口,他登上渡船,江上风急浪高,渡船上下颠簸,客人前后摇晃,一个趔趄,把剑掉进江里了。船上的人大惊失色,楚国人却不动声色,大家叫他赶快去寻剑,楚国人却说不用急。他在船上刻上记号,说:“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了,他才不慌不忙地跳下水,可是摸来摸去,始终找不到那把剑。比喻办事刻板,不能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做法,叫刻舟求剑。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2

  说春秋时候,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丽、漂亮,一举一动也很动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因为人们喜欢她,所以她这副病态,在人们眼里也妩媚可爱,楚楚动人。

  西施的邻村有个丑姑娘叫东施,总是想方设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显得异常美丽。她想难怪人们说她漂亮,原来是做出这种样子。如果我也做这个姿势,肯定就变漂亮了。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态。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象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3

  成语故事一:【杯弓蛇影】

  话说有一天,县令应郴(chēn)请自己的下属杜宣来家里喝酒。酒席设在厅堂里,俩人面对面落座,应郴给杜宣倒酒,杜宣背后的墙面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因为光线的折射,弓的影子映射在杜宣的酒杯中,犹如蛇形一样。

  杜宣低头一看自己的酒杯,以为真有一条蛇在杯中蠕动,顿时吓了一跳。可是应郴是自己的顶头上司,领导倒的酒不敢不喝啊,杜宣没办法,只能一咬牙一跺脚,硬着头皮把这杯酒给喝了。应郴再给他倒酒的时候,杜宣就借故推辞,没待一会儿就起身告辞了。

  回到家中,杜宣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感觉刚才喝下去的那条蛇好像在肚子里蠕动,顿时觉得胸闷腹痛,结果一病不起,连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家里人请了很多大夫来诊治,可都诊断不出病因,病情也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来杜宣家中看望他,问他是怎么得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喝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了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为什么杜宣的酒杯里会有蛇呢。

  忽然,墙上挂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应郴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果然,酒杯中有弓的.影子,猛一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应郴这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马上命人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那天坐的原位上,情景重现,让他仔细观察酒杯里的影子,并对他说,老杜啊,你说那杯子里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

  杜宣仔细一看,果然如此,这下他心中的疑虑立即消失,所谓的病也很快就痊愈了。

  是此,杯弓蛇影。

  成语故事二:【掩耳盗铃】

  从字面来看,这条成语的意思很好理解: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从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的意思。

  掩耳盗铃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记载的一则寓言,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了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但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他就用锤去把钟打碎,这时钟发出了巨大的响声。这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和他来抢夺这只钟,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这就太荒谬了。

  从故事的出处来看,掩耳盗铃其实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盗钟。至于钟最后为何演变成铃,笔者也有所不知了,我们大家可以发挥想象,揣测一下。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看着非常可笑,可是我们在笑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发生过同样的故事呢?假如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自己欺骗自己,岂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了呢。假如我们希望成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经常读读这个故事。

  成语故事三:【讳疾忌医】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齐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假如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4

  1、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3、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

  5、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

  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6、咏絮才高

  t文义。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7、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8、闲云孤鹤

  五代时诗僧贯休,七岁出家,苦节峻行,颇负诗名。吴越钱缪称王后,贯休以诗投偈。诗云:“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林丘。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寒霜十四州。莱子衣裳功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年万户侯!”额联尤为佳绝。但钱缪见后,令其改“十四州”为“四十州”。乃可相见。贯休不从,道:“州亦难改,诗亦难改。

  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后因以“闲云孤鹤”喻来去自由,不受羁绊。

  9、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10、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趕,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11、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典见《杜工部集》

  12、青梅竹马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又以“两小无猜”喻*男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典见《李太白集》

  13、绿叶成荫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5

  守株待兔

  从前,宋国有个农夫去地里干活。干累了便坐在树下歇息,他想:下地干活实在太辛苦了。突然一只受伤的兔子跑来,一不小心一头撞在树上,兔子顿时断了气。农夫拾起兔子想:不错,兔子会自己送上门的。农夫放声笑道:“这比耕地省力多了。”于是他扔撅头再也不工作了,他从早到晚坐在树下等兔子,后来地荒了,人瘦人,也没等到兔子上门,左邻右舍见了他都哈哈大笑。株,树,守株待兔,守着大树等兔子,讽刺死守狭隘经验或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得到成功。

  天衣无缝

  从前有个叫的郭翰人,因夏天炎热,就躺在庭院中乘凉。他仰望着夜空,看到繁星满天,月光皎洁,不禁心旷神怡。忽然,他见天上一朵白云向他飘过来,白云飘近,他一看,却是个白衣女子。郭翰连忙起来向她依拜。那女子对郭翰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织女身上的衣服漂亮极了,郭翰仔细地打量着。看着看着,他发现这衣裳上下没有针线缝织的痕迹。郭翰觉得奇怪,就向织女请教。织女说:“我穿的是天衣,本来就不是用线缝成的。”郭翰听了,不由得连声赞叹:“真是天衣无缝啊!”成语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天成,没有破绽。

  草木皆兵

  两晋末年,西北方建立了五胡十六国,其中前秦的符坚气势最盛。他率领八十万兵马入侵南方,妄图统治全国。晋武帝派谢玄为先锋都督,带兵八万去阻击。谢玄先以精兵五千挫败符坚手下的良臣大军,接着,他又切断后路,逼迫秦兵渡淮河北逃。这一仗,符坚损失兵将1.5万人。符坚惶惑不安,登上寿阳城楼,察看军情,只见晋军阵式严整,士气高昂,符坚胆战心惊,看到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最后,谢玄以少胜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秦军。由于恐惧惊慌而疑神疑鬼,连一草一木都当作士兵,称为草木皆兵。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一次,他点兵三万,用船八十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吕蒙作战勇敢,*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手不释卷: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家喻户晓

  梁姑子住在村上一间茅屋里,她身边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哥哥的儿子一起生活。*时吃果子她总是捡大的给侄子,儿子见了不高兴,她说:“这是做人的规矩。”一天,她刚出村口,家里茅屋失火烧了起来,儿子和侄子正在家里睡觉,大火弥漫,浓烟滚滚,她一头扑进大火中,浓烟烈火中,她先抢救自己的侄子,可把孩子抱出茅屋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子。她惊呼道:“岂能户告人晓,让人骂我自私?”为了侄儿,她又冲入火海,最后不幸丧生了。户告人晓:家家传告,人人都知道。后演变成家喻户晓。喻:明白。

  价值连城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他去金山采石,路上捡到一块璞玉,这是没有打磨过的玉石,他拿去送给楚厉王。楚厉王左看右看,是块石头,他十分恼怒。他判卞和犯下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厉王死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武王,武王也断定是块石头,又把他的右脚砍了。只到文王接位,才识别这是稀世国宝,于是把它称为卞和之璧,或者和氏璧。战国时,秦王对和氏璧垂涎三尺,他对赵国说愿用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形容极有价值的东西称价重连城,或价值连城。

  闭门造车

  古时候,山里住着一个老头,他上山去砍柴,太阳下山时才回家。第二天,他背着柴去镇上卖。一路上,他走得满身大汗。突然,一辆独轮车从他身边悠悠驶去,他寻思:这东西好,用上它,省力多了。他到山里砍来木头。他关上门,独自在家里又锯又刨。邻居问:“你在干嘛?”他说:“我在闭门造车。”老头把造好的新车推到门外,小车立刻飞跑起来。成语本意是赞扬闭门造车,出门可以合辙。现在却与愿意相反,讽喻这样做不符合实际。

  画饼充饥

  曹操有个孙子叫曹睿,曹睿是三国时魏国的第二代君王,他手下大臣不少,可是他信任的只有卢毓。一天,曹睿把卢毓召去,他告诉卢毓,朝中有个人要当中书郞,他问卢毓,谁配做这个官。卢毓先不回答,问:“这人选有什么条件?”曹睿笑笑,他叫待从取来纸和笔。他在纸上画了一支笔。边上的人相觑而望,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曹睿说:“那人选徒有虚名,就像画饼充饥啊!”有名无实,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称画饼充饥。

  呆若木鸡

  从前,一个叫纪渻子的,专给齐王专门训练斗架的公鸡。过了十天,齐王问他:“鸡训练好了吗?”纪渻子答:“没有,它放纵又自负。”又过了十天,齐王再问他,纪渻子答:“没有,它听到一点声音就急躁。”又过了十天,齐王又去问他,纪渻子答:“没有,它盛气凌人。”又过了十天,齐王又去问他,他说:“差不多了,它不会变化无常了。”齐王去看他,只见他呆头呆脑的,像只木头鸡。

  汗马功劳

  古时打仗离不开战马。出征时,战马驼着主人跋山涉水,日行千里。途中它嚼的是草,饮的是水,吃苦耐劳;打仗时它跟随主人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它仰天长嘶,腾起前蹄将敌人踩成肉泥,敌人纷纷溃逃,战马穷追不舍。岔路口敌人设下陷井,战马纵身腾起,犹如天马行空,飞驰而过。它直捣敌人巢穴,配合主人一举歼灭敌人。忽听鸣金收兵,战马跟随主人凯旋而归。战马在鏖战中立下了功劳,这时,它已大汗淋漓。成语汗马功劳现常常比喻为在各行各业中辛辛苦苦立下功劳。

  专心致志

  孟子说,下棋在技艺中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如果不专心不致志地学,也是学不好的。弈秋是古代有名的棋手,有两个人慕名而来,同时拜他为师,弈秋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艺传授给他们,讲课特别认真。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听他讲课,另一个学生表面上也在认真地听课,而实际上思想很不集中,他看到大雁从窗外飞过,联想到要吃天鹅肉。弈秋讲完课,就叫两人对弈。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就对弈起来。开局不久就见分晓,一个从容不迫地能攻能守,一个手忙脚乱地应付。弈秋一看,两人的棋艺相差悬殊。他对棋艺差的学生说:“你两人一起听我讲课,他能专心致志,而你呢?心不在焉。”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秋时,吴王执意起兵伐楚,他三令五申:“谁在劝谏,立刻处死。”于是想直言相劝的人只好闭口不言。这事让宫里一个侍从官的儿子知道了,少年带上*,悄悄溜进宫后花园去打鸟,他接连去了三次,终于让他碰上了吴王。吴王见他满身大汗,笑道:“孩子,你在干什么么?”少年说:“一只蝉在欢叫,却不知螳螂就在身后。螳螂也十分可悲,没防备身后的黄雀要吃它。”吴王听后大悟道:“哦,我去伐楚,也要防范后患啊!”于是,他收回伐楚的命令。只图眼前得益,而不顾防范后患,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或“螳螂捕蝉”

  杯弓蛇影

  晋朝有个叫的乐广的人爱喝酒。一天,他邀请朋友到家里来对斟对饮。忽然,朋友看见酒杯里有条蛇影在游动,他受了惊吓,回去就一病不起,请医服药,都无起色。乐广跑来看他,问明起病的缘由。他让朋友坐在原处,斟满酒问:“有蛇影吗?”“杯子里还有‘蛇影’!”乐广随手取下墙上的弓。这次,“蛇影”不见了!“杯子里原来是弓影呀!”朋友的病顿时好了!杯弓蛇影比喻把虚幻当成真实的恐惧心理。

  打草惊蛇

  古代十国的时候,南唐有个叫王鲁的人,在当涂县当县令。王鲁贪心很重,到处索贿受贿。有一天,一大群老百姓涌进县衙来,王鲁暗暗吃惊,以为百姓们找他算账来了。原来,百姓联名递状,控告他手下的主簿。王鲁接过状纸,只见上面列举了这个主簿很多罪状,百姓们强烈要求王鲁把他的主簿依法严办。这个主簿的罪状几乎与王鲁的所做所为一模一样。他一面看,一面浑身发抖,不知该怎样处理这个案件。王鲁不由自主地在状纸上批道:“汝虽打草,吾已惊蛇。”百姓们怎能知道,他们告发主簿,也使王鲁受到了警告。成语打草惊蛇由“汝虽打草,吾已惊蛇”简化而成,现比喻做事不严密,反使对方有了防备。

  惊弓之鸟

  战国时代,魏国武将更羸是个神射手。一天,他陪着魏王出游,只见几只鸟在天空飞过。更羸说:“我只要拉响空的弓,不发箭,就能把鸟儿从天空摔下来。”魏王半信半疑,说:“射箭的技术可以达到这种地步吗?”过了一会儿,有只大雁从东方飞过来,更羸就拉满弓,用力扣动弓弦,弦声直冲天空,那只大雁真的从空中落下来。魏王又惊又喜说:“啊,奇怪,空弓虚箭怎么能射下雁来?”更羸说:“不是说我的本领高,而是这只大雁有毛病。”魏王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它有毛病?”“因为这是一只孤雁,飞得慢,叫声又凄惨,显然受过惊吓。所以一听到弓弦声就下得摔了下来。”成语“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特别胆怯的人。

  水滴石穿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乖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乖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乖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乖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乖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盲人摸象

  皇宫里养着一头大象,国王常常到花园里来玩耍。有一次,国王请来几位盲人,国王说:“你们摸一摸,猜猜它是什么东西?”第一个盲人摸摸象牙说:“它是大萝卜!”“不对!”第二个盲人摸到象耳朵,说,“是个大簸箕。”第三个盲人摸着尾巴说:“不是簸箕,是绳子。”第四个盲人摸摸象肚子说:“是堵墙!”第五个盲人摸着象腿说:“明明是柱子。”五个盲人争辩不休,都说自己讲得对,国王和大臣看了哈哈大笑。比喻不了解全局,以偏概全,称盲人摸象。

  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书生叫孙敬,他勤勉好学,读书非常用功。晚上他在灯下夜读,他十分的疲倦,不由自主的打起了瞌睡。他抱怨自己没有珍惜时间,于是他用绳子系着头发,另一头拴到梁上,一打瞌睡,立刻扯痛头发惊醒过来,这就是悬梁。战国时苏秦为了做官,便涉足书海,他如饥似渴,日夜攻读。晚上他手里拿着一只锥子在灯下读书,瞌睡上来,他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醒自己,这就是刺股。两个故事合称悬梁刺股,比喻刻苦好学的精神。

  画龙点睛

  梁朝时有个著名画师名叫张僧繇。有一次他在金陵安乐寺画龙,当地人听说他在画龙,都赶来观看。他画了四条栩栩如生的龙,观众突然发现,这四条龙都没有画上眼睛。大家抑制不住好奇心,问他怎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张僧繇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大家不相信,一定要他给龙画上眼睛。张僧繇推辞不了,只得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时,电闪雷鸣,点上眼睛的两条龙离开墙壁飞走了。等大家定下神来一看,地上只剩下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了。成语画龙点睛现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处点明主题,使全文格外传神。

  孟母三迁

  战国时代,孟子小时候的家靠近墓地,学会了许多祭奠动作。“不能让孩子在这个地方住下去。”于是孟家就搬到城镇里去住。新的家就在集市边上,孟子就模仿商人做买卖,你吹牛,我夸口,把商人的模样学得维妙维肖。“这里也不行,还得搬家。”不久,孟母把家迁到书塾附件,书塾里来来往往的人都很有礼貌,孟子都学会了。他和小伙伴们玩时又遵守秩序又讲究礼貌。“嗯,这才是我的孩子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后来,孟子成为一位大圣人。孟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而三次搬家。成语孟母三迁由此而来。

  囫囵吞枣

  古时候有个自作聪明的人。有天,他上街闲逛,走过集市,看到几个卖水果的担子。卖梨的老头对他说:“我的梨益齿而损脾。”他想,这不难,便买了一只梨,他咬了一口又一口,嚼碎了,把梨渣吐掉。他说:“这样不是对齿有益,对脾无害了吗?”一个壮汉对他说:“我的枣益脾而损齿。”他拍拍胸脯:“这好办。”他买了枣,嚼也不嚼,直接吞到肚子里。旁人笑道:“你这样囫囵吞枣不是办法啊!”后来比喻学习上不求甚解,不求消化吸收称为囫囵吞枣。

  南辕北辙

  战国时,魏国出兵伐赵。消息传开,正在外国出使的季梁也听到了。消息传开,他立即调转马头赶回魏国都城,他进宫谒见安厘王,安厘王问:“你进宫有何事?”季梁道:“我是给您讲故事来的。”前不久有个人赶着马车到楚国去,季梁碰到他说:“你走错了,到楚国去应该往南走。”“没关系,我的马快。”那个人还是往北走。方向弄错了,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于是季梁对安厘王说:“您仗势欺赵,不是也错了吗?”安厘王立即撤回出兵的命令。比喻违背常理,往往事与愿违,称南辕北辙。

  塞翁失马

  长城的城墙根下,住着一位老翁,别人都喜欢叫他塞上老翁。塞翁饲养了一群壮马,一天,一匹马走失了,邻居都来宽慰他,他笑着说:“这兴许是一件好事。”第二天,走失的马回来了,身后还领着一匹新马。邻居都来祝贺,他说:“马回来了,不一定好。”果然,他的儿子骑马,跌断了腿,邻居又来安慰他,塞翁道:“也许,这是一件好事。”打仗了,村里的年青人都被强征入伍,离开家乡,只有跛脚儿子留在家里跟塞翁做伴。成语塞翁失马,比喻坏事不一定坏,有时反而可以变为好事。

  叶公好龙

  叶公,春秋时楚国人,他原名沈储梁,父亲分封于叶。后来他继承父业,自称叶公。叶公生*最爱龙,他吃饭用的碗筷都画着龙,睡觉用的床和被褥也镂刻和描绘许多龙,连门窗梁柱都雕着张牙舞爪的龙,他还常给邻居讲龙的故事。大家问他:“你见过龙吗?”他说:“当然见过。”天上的龙听说叶公爱龙,心诚一睹,便下凡相见。不料叶公一见天龙,吓得抱头鼠窜。比喻言行不一,称叶公好龙。

  拔苗助长

  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插上秧苗后,天天去看长势。他总觉得秧苗长得太慢,可又想不出促使秧苗生长的办法。忽然他欢叫起来:“啊!我何不把它拔高一些。”于是,他把每株秧苗都拔高一节。他站在烈日下欣赏着长高了的秧苗,心里很得意:“嘿嘿,这下我算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啦。”他又在田边走了一圈儿才回家去。他见妻子已经烧好了晚饭,心里更加高兴。他说:“今天,我帮秧苗长高了一点儿,人可累坏了。”他的儿子听了,马上跑到稻田边儿去看。他儿子一看,田里的秧苗都已枯死了。成语拔苗助长告诉人们: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

  杞人忧天

  古代有个小国叫杞国。杞国有个人性格非常脆弱,大风吹落树叶,他十分担忧,一只鸟从天上掉下来,他十分害怕。他逢人就说:“这头上的天会不会掉下来?”别人都不理会。他寻思:“这些人都疯了。”他成天躲在家里不出门,怕天掉下砸到头上。后来有人告诉他天是不会往下掉的,他这才稍稍放下心,从家里出来走走,但不敢走远。晚上他看见一颗星星从天上陨落,他又忧心忡忡:“有星星从天上掉下来,该如何是好啊?”形容不必要的忧虑,称为杞人忧天。

  亡羊补牢

  战国时,楚襄王是个昏庸的国君。秦国时时觊觎楚国土地,妄图占为己有。楚襄王却不闻不问,成天吃喝玩乐。大夫庄辛直言进谏,劝他多加提防。楚襄王非但不听,还训斥庄辛是“老胡涂”。庄辛无可奈何,只好离开到了赵国。不久秦国果然发兵强占了楚国许多城镇。这时,楚襄王才省悟庄辛当初的话是对的。他立刻把庄辛请回国。他虚心请教庄辛:“现在这种局面怎么办?”庄辛道:“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亡:丢失。牢:关牲囗的圈。“亡羊补牢”比喻出了差错,设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卧薪尝胆

  春秋时,毗监的吴越两国交战不息。吴王夫差越即位,发兵攻越,结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只得俯首称臣,到吴国去服待夫差。夫差叫他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去喂马。夫差出行,勾践为他驾车御马,夫差生病,勾践为他端水喂饭。勾践忍辱负重八个春秋,才回到越国。他立志发奋图强,报仇雪恨。他派文种治理国事,让范蠡操练军队,他睡柴草,尝苦胆,不到十年越国强盛起来,一举打败吴国。比喻发奋自强、报仇雪恨称卧薪尝胆。

  望梅止渴

  汉献帝时,曹操当了丞相。曹操骜傲专权,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一天他来到菜园看刘备种菜。他望见枝头上的青梅,得意地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回他带士兵征讨张秀,路上翻山越岭,士兵累得汗流浃背,大家嘴巴又干又渴,坐在地上不走了。眼前一片沙土,没有河没有井,曹操寻思,这样下去岂不误了大事。他灵机一动,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该熟了。士兵听了,垂涎三尺。翻身站起来纷纷朝前赶路。比喻而虚妄而不能实现的愿望,称为望梅止渴

  刻舟求剑

  有一次,楚国人出门去走访朋友,临走时才记起要佩戴宝剑。他蹒蹒跚跚的走到渡口,他登上渡船,江上风急浪高,渡船上下颠簸,客人前后摇晃,一个趔趄,把剑掉进江里了。船上的人大惊失色,楚国人却不动声色,大家叫他赶快去寻剑,楚国人却说不用急。他在船上刻上记号,说:“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了,他才不慌不忙地跳下水,可是摸来摸去,始终找不到那把剑。比喻办事刻板,不能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做法,叫刻舟求剑。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5篇(扩展6)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5篇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 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

  戳 腮 俸 禄 壁 韵 唬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墙壁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三个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1、“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请同学看图指一指。“矛”(古文字图) 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斧子上安丙的孔),所以纳柲(古代兵器的柄)。

  “盾””(古文字图) ,瞂也,所以扞身蔽目。“厂”象盾之侧是形,“十”象盾之握,“目”象盾之用。

  2、(1)“矛”很“锐利”,锐利就是锋利的意思,矛“锐不可当”。

  (2)“鲁迅的文笔很锐利”,这里的“锐利”是(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的意思。

  (3)“盾”很“坚固”,坚固是牢固的意思,盾“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3、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张口结舌”的意思。刚刚还“夸夸其谈”的楚国人,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4、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滥竽”的意思是吹不成调的竽。真是“竽”的错吗?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1)南郭先生知道了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的消息,他想

  (2)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当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他想

  (3)当他得知齐湣王喜欢听别人一个一个地吹,他又想

  (4)看到不吹竽拿到同样俸禄的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5)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

  (6)对于今天的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

  四、精读《画龙点睛》。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⑵“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的作用?(腾空飞去——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

  (3)“点睛”在现实中的运用(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滥竽充数”)

  2、背诵课文

  (矛的.篆书)

  (盾的篆书)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感悟文中的句子,体会南郭先生的人物个性。

  2、以学生的朗读文中的语言体会出寓言的含义。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含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从成语故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你们还记得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我们说话、做事切不可矛盾,这就是农村中有一句俗话“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成语故事就含有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则成语故事。

  二、学习《滥竽充数》:

  板书:滥竽充数

  师:这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谁能向大家说说故事的大概?

  1、指名回答故事内容。

  2、师质疑:南郭先生为什么开始能蒙混自己呢?而以后又不能呢?

  出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俸禄。

  于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单独吹。

  1、分析句子

  2、进行造句

  ……总是……

  ……不要……而要……

  师:正因为如此,南郭先生走了,其实南郭先生的逃走给人留下很多启示,你想其他吹竽人会从中明白点什么?

  指名回答:

  假如我们来教育一下南郭先生,你想说什么,南郭先生又会怎么想?

  1、指名回答。

  2、生活中,还有没有滥竽充数的现在呢,你就这词明白了什么?

  3、教师小结。

  三、学习《画龙点睛》

  板书:画龙

  看课文,了解谁“画龙”,画得如何。

  1、学生浏览课文,读句子。板书:奇怪

  2、师:为什么当时张僧繇不点睛呢?板书:不信

  指名回答。

  师:张艺人点了睛后,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指名读。

  出示句子: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飞去。

  (1)指名读。

  (2)齐读。

  3、师:呀!多惊人的场面呢,形态逼真的龙居然活了,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看看这时游客是怎么样的?

  板:惊叹不已无不佩服

  师:游客们面对这情景,真是啧啧赞叹呀!想想那时他们会称赞什么?

  (1)学生思考。

  (2)指名回答。

  师:高,实在是高呀!你本来画龙就逼真,加上这传神之笔,就更显出神入化啦!这样的情景给游客什么样的启示呢?

  指名回答。(谈游客的启示)

  师总结:三则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三个道理,其实成语中还有很多的知识,请你们课余时间继续去研究成语给我们的乐趣,老师给你一道题,看看能否完成。

  四、作业练习

  写出成语:

  历史故事:

  神话故事:

  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 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

  戳 腮 俸 禄 壁 韵 唬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墙壁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三个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1、“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请同学看图指一指。“矛”(古文字图) 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斧子上安丙的孔),所以纳柲(古代兵器的柄)。

  “盾””(古文字图) ,瞂也,所以扞身蔽目。“厂”象盾之侧是形,“十”象盾之握,“目”象盾之用。

  2、(1)“矛”很“锐利”,锐利就是锋利的意思,矛“锐不可当”。

  (2)“鲁迅的文笔很锐利”,这里的“锐利”是(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的意思。

  (3)“盾”很“坚固”,坚固是牢固的意思,盾“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3、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张口结舌”的意思。刚刚还“夸夸其谈”的楚国人,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4、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滥竽”的意思是吹不成调的竽。真是“竽”的错吗?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1)南郭先生知道了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的消息,他想

  (2)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当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他想

  (3)当他得知齐湣王喜欢听别人一个一个地吹,他又想

  (4)看到不吹竽拿到同样俸禄的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5)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

  (6)对于今天的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

  四、精读《画龙点睛》。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⑵“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的作用?(腾空飞去——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

  (3)“点睛”在现实中的运用(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滥竽充数”)

  2、背诵课文

  (矛的篆书)

  (盾的篆书)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

  四、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5)说说这三则成语分别讲了什么故事。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陶行知的名言导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还记得是谁的名言吗?)

  1、“真人”是指什么样的人呢?(实事求是,说真话,做实事的人)

  2、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后,你认为这三则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不是“真人”呢?为什么?

  (楚国人和南郭先生不是:说假话,做假事。张僧繇是:说真话,有真本事)

  过渡:这节课我们先深人地认识一下这两个做假之人。

  二、精读课文,品悟主人公的“假”。

  (一)读课文画出能看出他们“假”的词句,说说如何看出来的。

  (二)交流如何从具体的词句看出他们的假的。

  精读《自相矛盾》

  1、你如何看出“假”的?

  (1)“什么矛”、“什么盾”;(指任何的矛或盾,包括自己的吗?)“戳不穿”、“能戳穿”(一会儿说自己的矛戳不穿自己的盾,一会儿又说能戳穿)

  小结:是啊,像这样语言前后不一致,相互冲突,用书上的词说就是——自相矛盾(齐读)

  (2)“夸口”:什么叫夸口?(吹牛、大话、假话)那你就来吹吹你的矛和盾吧。(感情朗读)

  2、他为什么要说假话呢?结合他的职业谈谈。(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

  (1)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是的,在热闹的集市上,好好地宣传一下自己的商品,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来买,赚到更多的钱。你现在就是那楚国人,快来夸夸你的矛和盾吧。(感情朗读)

  (2)以书为盾,以笔为矛,再现当时的情境,表演读。自己练习、指名读、推荐读。

  (3)同学们听了他的宣传,你们动心了吗?打算买了吗?为什么?(这不是骗人吗?怎么可能呢?)嗯,他周围围观的人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没有直接指责他骗人、吹牛,而是采用反问的方法,让他自己认识到错误。谁来反问一下他呢?(指名读)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太可笑了啊,还要读出一种嘲讽的意味呢。(再指名读)

  3、说假话的结果怎么样呢?看图说说。(急得满头直冒汗,有口说不出话来)这句是书中说的——张口结舌(板书)采访一下:老板,你怎么不回答人家的问题啊?(如果我说能戳穿,那么我的第一句就是骗人的了;如果我说戳不穿,那么我的第二句就是骗人的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啊)

  小结:他真是左右为难啊,谁来用朗读给我们展现一下他尴尬的样子呢?(指名读)

  4、分角色表演读(只说台词、加上动作和表情,不读旁白)

  5、看到楚国人因说话自相矛盾而落到如此下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6、如果让聪明的你来帮他卖矛和盾?(我就是那个楚国人我知道错了,请问我该如何去推销我的矛和盾呢?)

  7、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人或事呢?

  精读《滥竽充数》

  1、你怎么看出他做假的?

  (1)“从来不会”、“混”:谁混到哪里去充数?(根本不会吹竽,混在会吹的乐队里充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哪个词语——滥竽充数

  谁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一下。(指名读)

  (2)“每当。。。。鼓。。。按。。。装。。。。”:对于南郭先生的这种表现我们一般会用什么词来讽刺他啊?(装模作样、装腔作势、不懂装懂。。。。)

  2、他为什么要做假呢?读读课文,找找相关的句子,想想看。(想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想不劳而获。。。。)

  指名读,读好“居然”、“一样多”

  3、做假的结果怎么样呢?为什么?

  (1)开始成功了。

  怎么知道的呢?找出有关的句子谈谈。

  抓“许多人一齐吹”(a会吹的人多,一两个不会吹也注意不到,听不出来b南郭先生装得像)

  指名读,读出齐宣王的特殊喜好。

  (2)后来失败了。

  a怎么知道的?为什么会失败?找找有关句子谈谈。

  抓“一个一个地单独吹”,读出齐宣王和齐湣王喜好的不同。

  b你要是南郭先生听到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个单独吹会怎么想?(那还不露馅啊,我一吹大王就知道我不会吹了,那可是欺君大罪啊,我还是溜吧。)

  看图,你们看那些乐师都排着队等着单独吹给齐湣王听呢,而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生齐读)“只好”有种无奈啊,再读。

  4、看着南郭先生狼狈逃走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呢?(做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只靠弄虚作假。)

  5、那么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人或事呢?(齐读齐背课文、假冒伪劣商品。。。。。。)

  小结:生活中,滥竽充数不仅用来比喻像南郭先生这样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中充数的人,还用来比喻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的事。

  三、读了这两则成语故事,目睹了那个楚国人和南郭先生的狼狈下场,再想想陶行知先生的话,你最想说些什么呢?(提示:以后不要做怎样的人,要做怎样的人)

  让我们再来齐读一下陶先生的名言,把它铭记在心,用来指导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吧。(齐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认识“真人”张僧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品悟张僧繇的“真”,练习背诵《画龙点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说说你眼中的那个楚国人和南郭先生。

  2、谈谈对成语“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理解。

  二、精读课文,品悟张僧繇的“真”。

  1、如何看出他是“真人”的?找出有关词句谈谈。

  (1)a“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理解“推辞”。指名读这句话,你来推辞一下。(突出“眼睛”、“就会”)你听了他的话相信吗?会怎么想,怎么说?游客和你一样,也不信,你来读读写游客的话吧。大家一再要求,会怎么要求呢?

  b“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好神奇啊,一眨眼画上的龙竟然真的活了!谁来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种神奇啊?(指名读)

  小结:是啊,张僧繇说的话应验了,说的和事实一样,不像那个楚国人说的是大话、假话,事实证明他说的是真话,确实是一位“真人”啊。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感受

  一下这份神奇吧。看到此情此景你会说些什么呢?游客会怎么惊叹?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过渡;张僧繇的“真”不仅仅表现在这儿,和南郭先生比他还表现在哪儿呢?读读前面的内容。

  (2)“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画技高超,有真才实学)指名读。最能体现他高超的画技还是后面的什么呢?(齐读:大家一再要求。。。。。。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2、做真人的结果如何呢?(令人佩服)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三、三则成语故事学完了,你能用一两句简短的话谈谈你的收获或感想吗?能总结出陶行知先生一样的名言更好。把它写下来,当作人生的座右铭。

  四、让我们把《画龙点睛》的故事铭记在心里,在今后的人生中争做一个张僧繇这样的“真人”吧。练习背诵《画龙点睛》。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5

  一、导入

  1、 成语接龙

  2、 过渡: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关于它的学问多着呢。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跟成语有关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跟成语有关的几个故事。

  二、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心中描画出几位主人公的形象。

  指名说一说你在心中画出了谁的形象?

  小结:一边读一边把你读到的情形在脑中还原,这样读书会更有效。

  过渡:现在首先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著名的南郭先生的身上,通过他的故事来了解滥竽充数的含义。

  三、学习《滥竽充数》

  1、 课件播放朗读动画

  2、 怎么学呢,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滥竽什么意思?充数什么意思?其实滥的是什么?

  3、 师:好,查完字典了解字意后,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胧。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哪些地方表现了南郭先生的滥?从哪儿看出他在充数?他又是怎么充数的?充数的结果如何?每个人跟其他小组成员表达你自己的看法,并且互相提出疑问或补充。

  4、 交流反馈:经过讨论你们又有了新发现吧,来,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课件出示阅读练习: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A、 圈出这段话中的动词,演一演。

  B、 用一个成语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

  C、 想象南郭先生得到俸禄后的神态动作心情,写一段话。

  D、从“居然”一词你读出了什么?

  5、 充数的结果如何呢?

  逃走了——他愿意走吗?从哪儿知道?谁来读一读这句?读出他当时无可奈何的心情。逃走之前他又会想些什么?体会他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6、 为什么充数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A、 用“总是”造句。

  B、 用“不要……而要……”造句。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杜绝滥竽充数这种现象呢?

  7、师:好,在掌握了故事的来龙去胧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老师想问问大家,作者喜欢南郭先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8、小结:在许多文章中,作者悄悄地把自己的爱憎或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我们只有反复朗读,细心揣摩才能体会。

  9、能不能通过我们的朗读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呢?试一试。

  评价,你觉得他哪儿读得好?你也读读?

  你觉得他哪儿还需要改进的,也来读读看。

  10、现在同学们结合这个故事说说滥竽充数的含义是什么。

  11、生活中有没有滥竽充数的现象?说来听听。怎样才能让这种现象不存在呢?

  12、学了这个故事,我们有什么收获?

  四、总结学法。

  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滥竽充数,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

  课件出示:了解成语意思。

  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理解课文重难点,在理解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成语的含义。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见闻及感受。

  过渡:我们下面就用这种方法学一学《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五、学习《自相矛盾》

  1、 生按第一项学习。查完字典汇报,师相机出示矛与盾的图片,学生说说它们的特点与作用。

  2、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难也是最关键的第二项。为了帮大家学习,老师帮你们出了几道题,(课件出示)大家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第二步学习。

  A、 矛戳盾有几种结果?可是楚国人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这么说?这样说的结果是什么?

  B、 模仿他的语气,加上动作,读读他的话。

  C、 如果你们就是在一旁围观的人,你们互相会怎么议论?说一说,演一演。

  D、最后还可以与小组成员一起演一演这个故事,评一评谁演得最棒。

  3、 师检查学习情况。

  A、 矛戳盾有几种结果(相机出示关联词练习)

  B、 理解夸口的含义,明白他夸口的目的,读出夸口的语气。

  4、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成语含义。

  5、 齐读《自相矛盾》。

  6、 师:生活中你碰到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吗?小组内交流一下,每个人都得说。

  7、 按组汇报。师:说说你们这一组交流了哪些事情。

  8、 拓展延伸:谈了这么多,你们有什么收获?如何才能避免自相矛盾呢?

  A、 自己:实事求是,说实话就不会自相矛盾。

  B、 识破别人:用事实检验。

  六、小结两个故事的共同点。

  师;今天同学们共同努力学习了两个成语故事,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七、小练笔

  过渡:是啊,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不然就得像南郭先生那样灰溜溜地逃走。

  课件出示:小练笔:南郭先生逃走了,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会对他说些什么?请以《南郭先生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5篇(扩展7)

——求学的成语故事5篇

求学的成语故事1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囊萤映雪”这个成语,比喻人勤学好问。

求学的成语故事2

  西汉时期大学问家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求学的成语故事3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 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求学的成语故事4

  春秋末年,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常常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有一次,他们来到楚国的叶邑,叶邑的大夫沈诸梁热情地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位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但是对孔子本人了解不多,便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对子路说:“你应该这样告诉他:孔子的为人哪,专心努力学习而不知道厌倦,以至于顾不上睡觉,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讲授学问、传播道德礼仪,而从不担忧受穷受苦;爱好学问,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的远大理想和对知识、学问的渴求。

  当时,《诗》《书》《礼》《乐》等典籍残缺不全,礼仪、乐制已经没有多少人能搞清楚,孔子便专心致志地对它们进行整理和考查,使几乎荒废失传的礼乐得以流传于世。孔子对学问的孜孜以求和废寝忘食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求学的成语故事5

  孔子是*古代的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小的时候,他玩耍的是“俎豆之事”,也就是学习祭祀之类的礼节。稍大,以“太庙”中的“每事问”而惊动四邻。后来他向士人学“雅言”,“多识于鸟善草木之名”。少年时代当起了婚丧的“儒”(吹鼓手),后又当驾车的“驭者”,当季氏仓库的出纳,“十五而志于学”,很早就把当时书库中的经典读遍了。“三十而立”,这个“立”字注家有种种说法,其实此立,是“立”于私学,现有史料可知,三十岁时他招收了第一批门生弟子,*历史上首创私学的无疑是孔子。当了老师,他还是在学习。他曾就学于小国之君郯子,后又“子见老子”,带着弟子西行去见老聃,他问乐于苌弘,在师襄子家学鼓琴,向路人学歌,去杞地学夏礼,在楚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的一生都在学习。

  孔子在教学上也有丰富的经验,常常和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他一走入学生群中,学生们总是提出各种问题来请教他,而孔子总是耐心地给学生解答。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孔子道:“老师,你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希望我们将来有出息。根据目前我们的实际情况,你觉得哪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哪些事情是你最忧心的呢?”孔子和善地看了看这个学生,然后说:“品德没有很好地培养,学问没有很好地深钻巩固,听到说要做好事,却不身体力行,自己有了缺点,却不立即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接着另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我们学得的知识怎样才能巩固呢?”孔子回答说:“学了之后,要经常复习,才能把学得的知识巩固下来,才会越学越有兴趣。”孔子给学生解答问题恳切又耐心,释去了学生脑海中一个又一个的疑问,大家很受感动,情不自禁发出了感叹:老师真好啊!老师不但在学习上不知疲倦,而在教导我们时又这样耐心,真是难能可贵啊!

  孔子听了学生们的赞扬,谦逊地说:“学习努力不厌弃,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5篇(扩展8)

——狼的成语故事5篇

狼的成语故事1

  狼子野心

  楚国令尹子文,为人公正,执法廉明,楚国的官员和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子文的兄弟子良,在楚国当司马,生个儿子叫越椒。这天,正逢越椒满月,司马府宴请宾客,一时热闹非凡,显得喜气洋洋。子文也应邀来到司马府,看到侄子越椒后,大吃一惊,急忙找来子良,告诉他:“越椒这个孩子千万不可留。他啼哭的声音像狼嚎,长大以后必然是我们的祸害。谚语说:‘狼崽虽小,却有凶恶的本性。’这是条狼啊,你千万不能善待他,快拿定主意把他杀了。”

  子良听了这番话,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过了好一阵,才断断续续地说:“我是。是他的亲生父亲,怎能忍心亲手杀。杀了他呢?”

  子文一再劝说,子良终不肯听从。

  子文对此事十分忧虑,在他临死的时候,把亲信们叫到跟前告诫说:“千万不能让越椒掌权。一旦他得势,你们就赶快逃命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般当了令尹,越椒也接替父亲做了司马。公元前626年,越椒为夺取令尹职位,百般讨好穆王,说尽斗般的坏话。楚穆王听信了谗言,让越椒当了令尹。后来,越椒趁楚穆王死后作乱,掌权后即杀害了斗般和子文生前的亲信。越椒的“狼子野心”发展到如此地步,是本性所致,势在必然的事。

  狼子野心告诉人们大多数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难以改变的。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

狼的成语故事2

  狼狈不堪

  狼狈:窘迫的样子。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三国志·蜀志·马超传》:“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晋朝时,武陵人李密品德、文才都很好,在当时颇享盛名。晋朝皇帝司马炎看重他的品德和才能,便想召他做官,但几次都被拒绝了。

  原来,李密很小就没有了父亲,4岁时母亲被迫改嫁,他从小跟自己的祖母刘氏生活。李密在祖母的照料下长大,也是祖母供他读书的。因此,李密与祖母感情非常深厚,他不忍心丢下年老的祖母不服侍而去做官。

  最后,李密给司马炎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信中说:“我出生6个月时便没有父亲,4岁时母亲被舅舅逼着改嫁,祖母刘氏看我可怜,便抚养我长大。我家中没有兄弟,祖母也没有其他人可以照顾她。祖母一人历尽艰辛把我养大,如今她年老了,只有我一人可以服侍她度过残年。可是我不出去做官,又违背了您的旨意,我现在的处境真是进退两难呀!”。

狼的成语故事3

  狼子野心

  楚国令尹子文,为人公正,执法廉明,楚国的官员和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子文的兄弟子良,在楚国当司马,生个儿子叫越椒。这天,正逢越椒满月,司马府宴请宾客,一时热闹非凡,显得喜气洋洋。子文也应邀来到司马府,看到侄子越椒后,大吃一惊,急忙找来子良,告诉他:“越椒这个孩子千万不可留。他啼哭的声音像狼嚎,长大以后必然是我们的祸害。谚语说:‘狼崽虽小,却有凶恶的本性。’这是条狼啊,你千万不能善待他,快拿定主意把他杀了。”

  子良听了这番话,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过了好一阵,才断断续续地说:“我是。是他的亲生父亲,怎能忍心亲手杀。杀了他呢?”

  子文一再劝说,子良终不肯听从。

  子文对此事十分忧虑,在他临死的时候,把亲信们叫到跟前告诫说:“千万不能让越椒掌权。一旦他得势,你们就赶快逃命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般当了令尹,越椒也接替父亲做了司马。公元前626年,越椒为夺取令尹职位,百般讨好穆王,说尽斗般的坏话。楚穆王听信了谗言,让越椒当了令尹。后来,越椒趁楚穆王死后作乱,掌权后即杀害了斗般和子文生前的亲信。越椒的“狼子野心”发展到如此地步,是本性所致,势在必然的事。

  狼子野心告诉人们大多数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难以改变的。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

狼的成语故事4

  典出《汉 司马迁 史记 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於诸侯。”

  《柯劭忞 清史稿 卷三二二 列传一百零九 尹壮图传》:“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

  秦国大将蒙恬与大臣蒙毅,祖父子三代屡为秦建功立业,出谋划策,深获秦始皇赏识,并委以重任。始皇死后,幼子胡亥继位,即秦二世也。亥轻信谗言,令毅自杀。毅心不服,便列举史上君主误杀良臣之事,及其覆灭与亡国之命运。盼亥能以史为鉴,引以为戒,以免“声名狼藉”,为天下所不齿。胡亥不听,终杀蒙毅。尔后,复以君命迫恬,后恬亦服毒自杀。

  狼藉:据传狼群常于草地卧息,离时常将草地弄乱以灭其迹。后常以此语形容凌乱不堪。

  “声名狼藉”。本据蒙毅之言而改编。以喻人之声望与名誉极其恶劣,或行为不端,不守法纪,常用此语。

狼的成语故事5

  狼和狈都是一种野兽,它们长得很相似,但狈的前脚短, 后脚长; 而狼却刚好相反,狼是前脚长,后脚短。

  有一天狼发现山下一户人家的羊圈里,养了好多的肥羊,但是羊圈太高,既跳不过去,又撞不倒,它无法可想,只好跑去找聪明的狈先生。

  狼对狈说:“嗨!兄弟! 我发现了一群肥嫩的小羊, 可是就我一个实在没办法跳过栅栏, 请你帮我想个办法过去, 事成之后, 我们都能大吃一顿哩! ”

  狈一口答应,于是它们到了羊圈旁察 看地形,终于狈想出了妙计, 说:“ 我后腿长,攀在栏木上一伸直, 你就跳上我的脖子,然后用你的长长的前脚去抓羊,这个主意不错吧!”

  狼说:“ 是不错, 但你可别把我摔着了哟 !”于是狼和狈就开始采取行动,结果不用说,他俩当然顺利完成任务,高兴的拖着羊上山去了。

  比喻两个人以上, 互相勾结一起作奸犯科。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5篇(扩展9)

——羊的成语故事5篇

羊的成语故事1

  【五羊传说】

  五羊传说是一个关于古代广州城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广州海天茫茫,遍地荒芜,曾一度出现连年灾荒,田野荒芜,农业失收,民不聊生。一天,南海的天空上忽然仙乐缭绕,柔美悠扬。随后便又出现了五朵彩色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五色仙羊。每只羊都口衔着“一茎六出”的优良稻穗,降临楚庭。仙人把稻穗赠给了广州人,并祝愿此处五谷丰登,永无饥荒。祝罢仙人骑彩云腾空飞逝。而五只仙羊因依恋人间,便化为石头留了下来,并一直保佑着广州风调雨顺。从此,广州便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这就是广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名称的由来。

  【羊皮鼓】

  羊皮鼓是羌族“释比”的法器,而并非一件乐器;击鼓、舞蹈、演唱《坛经》是“释比”作法事的基本形式。以鼓伴唱时,鼓点以比较单一的节奏循环往复,舞蹈少,动作小。以鼓伴舞时,鼓点节奏沉稳热烈,丰富多变。

  羊皮鼓舞在羌语中称为“莫恩纳莎”、“莫尔达沙”或“布滋拉”,是“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又称“跳经”,是羌族祭祀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羌族羊皮鼓舞起源于传说中的《木姐珠与斗安珠》故事,传说是天神阿巴木纳带了很多在各种祭祀场所用的经书,由于路途劳累,休息时他睡着了,醒来时,所有的经书都被一只山羊吃进了肚里,正着急时,树上的金丝猴对他说:“羊子吃掉了你的经书,你快杀掉山羊,用山羊皮制成鼓,做法事的时候,敲起羊皮鼓,经文就会脱口而出。”此法果然灵验,阿巴木纳为感激金丝猴,在做法事的时候,就佩戴金丝猴皮帽。从此以后,释比们敬拜猴头师祖或做法事时就大跳“羊皮鼓舞”。

  【三阳(羊)开泰】

  对于年画上的“三羊开泰”,人们并没感到有什么差错。其实,就像许多谐音于我国古代成语的广告语一样,“三羊开泰”实为“三阳开泰”。

  鼠年到时,人们喜欢用“羊”字讨个吉利,“三羊开泰”中的“羊”字其实是借了太阳的“阳”的谐音。正确的应该写成“三阳开泰”。这个词来源于《周易》六十四卦中的泰卦。“三阳”意为春天开始,表示冬去春来,阴阳消长,万物复苏:“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也作“三阳交泰”,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成为岁首人们用来互相祝福的吉利话。如果将“阳”字改为“羊”,就词义上说是讲不通的。

羊的成语故事2

  【汉字书写】:顺手牵羊

  【汉语注音】:shùn shǒu qiān yáng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进几杖者拂之。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郑玄注:‘用右手便’”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常与“趁火打劫”连用。

  【顺手牵羊的意思】:顺:顺便;乘机顺手牵走别人家的羊。比喻不用专门费力气,顺便达到某个目的。现多比喻顺手拿走不属于自已的东西。这一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的近义词】:因风吹火、信手拈来;

  【顺手牵羊的反义词】:困难至极;

  【顺手牵羊的故事】

  唐朝时期,有一段时间朝廷的权力被各个节度史掌管,蔡州节度使的儿子吴元济起兵反叛,唐宪宗任命李愬为唐州节度使前去*定吴元济。李愬上任后便散布消息说自已是个默默无闻的人,他到唐州来只是朝廷所命,攻打吴元济的事情跟自已没有关系。吴元济听到消息后静观其变,看李愬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举一动便没有把他放在心上。此时李愬一直在想怎么能把吴元济给攻下来,他抓了吴元济的大将李佑,他对李佑善待有加让李佑非常感动,李佑跟他说吴元济在蔡州的部队不过是老弱残兵,真正兵强马壮的主力部队在洄曲,如果出奇制胜的将蔡州拿下便可以活捉吴元济。李愬带着精兵强将在一个下雪的晚上,迅速地抵达蔡州城,就在士兵们还在酣睡的时侯便爬上城头灭了守城士兵,大开城门,部队悄声无息的便进了城。待到吴元济惊醒时已经被包围了。李愬把吴元济关在囚车里往长安押去。在洄曲驻守的董重质看到吴元济被抓,知道大势已去,也就投降于李愬了。

  【顺手牵羊例句】

  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是我把右手带住马,左手揪着他眼扎毛,顺手牵羊一般牵他回来。”

  清.颐琐《黄绣球》第三回:“这一天见来的很是不少,黄通理更代为踌躇,怕为的是越来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难免有趁火打劫、顺手牵羊的事。”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九回:“前面马灵正在飞行,却撞着一个胖大和尚,劈面抢来,把马灵一禅打翻,顺手牵羊,早把马灵擒住。”

  艾芜《月夜》:“那我把你身上的衣裳拿了,你也可以说是顺手牵羊吗?”

  【顺手牵羊造句】

  那对相濡以沫的夫妻抱了一个孩子含辛茹苦地养到十几岁,没想到他却有顺手牵羊的习惯。

  小区的人都知道他每次心血来潮就爱顺手牵羊,因此每次到人家家里拿东西大家都见怪不怪。

羊的成语故事3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接着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点评:

  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呢!但是犯错之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这样就可以避免继续犯错误,遭受更大的损失。所以做错事情真的不可怕,不从中吸取教训一错再错才可怕呢!

羊的成语故事4

  三阳(羊)开泰

  对于年画上的“三羊开泰”,人们并没感到有什么差错。其实,就像许多谐音于我国古代成语的广告语一样,“三羊开泰”实为“三阳开泰”。

  羊年到时,人们喜欢用“羊”字讨个吉利,“三羊开泰”中的“羊”字其实是借了太阳的“阳”的谐音。正确的应该写成“三阳开泰”。这个词来源于《周易》六十四卦中的泰卦。“三阳”意为春天开始,表示冬去春来,阴阳消长,万物复苏:“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也作“三阳交泰”,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成为岁首人们用来互相祝福的吉利话。如果将“阳”字改为“羊”,就词义上说是讲不通的。

羊的成语故事5

  羊羔美酒

  羊羔:酒名。泛指美酒。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景公十五年,晋国要大举讨伐楚国。权臣栾武子下令四处抓兵拉夫,百姓们纷纷逃离家乡。

  栾邑程村,有个靠卖米酒为生的程福,也逃到山中。十天过去,带的干粮早已吃光。他实在熬不住了,就趁着天黑人静,偷偷跑回家中。

  妻子马氏看到丈夫几天来消瘦了许多,很是心疼,就把家中仅有的一只小羊羔杀了。又热上一壶家酿的米酒。忽听街上一阵喧嚷,马氏藏好丈夫,慌忙中把羊羔肉汤和米酒一齐倾倒在米酒缸中。

  直到第二年,晋国打败了楚国。程福这才敢回到自己的村里来。夫妻相见抱头大哭,程福走到酒缸旁,忽然闻到一阵酒香。他掀开缸上扣的陶盆,芳香醇美的气味扑鼻而来。原来,倒上羊羔肉汤这米酒没有变坏,反而更香甜醇美了。

  程福把羊羔美酒献给栾武子。武子大喜,下令免去程福夫妻的徭役,让他们专门酿制羊羔美酒。


推荐访问:指鹿为马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五篇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1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

热门排行

简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13篇

简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13篇简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篇1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会议记录范文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会议记录范文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会议记录范文篇1一、学好四项理论知识1、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了解党的

2024年度小学生新闻摘抄10条近期时事热点事件6篇(2024年)

小学生新闻摘抄10条近期时事热点事件每年11月份为消防安全月,根据学校保卫处的安排,2021年11月23日下午2点,商学院全体教职工举行了一次火灾逃生疏散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心得体会5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心得体会5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心得体会篇1近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明确提出到我们党在成立100

总体国家安全观论文5篇

总体国家安全观论文5篇总体国家安全观论文篇1观看2021年央视专题宣传片《护航之道——总体国家安全观纵横》,使人受益匪浅,我知道了很多国家安全有关的知识。 

个人特长爱好简短简短的个人特长7篇

个人特长爱好简短简短的个人特长1、电脑应用熟练,熟练操作Word,Excel,,Outlook,ERP等各种办公软件;2、勤奋上进好学,工作细心,条理清晰,

维护国家安全论文13篇

维护国家安全论文13篇维护国家安全论文篇1维护国家安全是看不见硝烟的现代战争,这个战场比以往的战场更隐蔽、更复杂、更广阔,需要我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

形势与政策论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80010篇

形势与政策论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80010篇形势与政策论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800篇1当今社会,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五一节前廉政提醒谈话内容8篇

五一节前廉政提醒谈话内容8篇五一节前廉政提醒谈话内容 在“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暨2022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签订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

联系群众不够紧密的整改措施4篇

联系群众不够紧密的整改措施4篇联系群众不够紧密的整改措施 沙梨中心小学党的群众路线联系群众不够整改方案 根据我支部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