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十足”一词的习得与偏误分析
王雯琪 费燕洪
作者简介:1.王雯琪,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2.费燕洪,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根据“十足”所处的句法环境,可以归纳出六种表现形式:“N+十足”“V+得+十足”“A+十足”“十足+(的)+N”“十足+(地)+V”和“十足+A”。通过诱发测试和阅读判断测试,不难发现,汉语母语者和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对于这六种表现形式有不同的使用倾向和可接受程度。留学生在使用上述格式时,还存在与“充足/十分/充分”相混淆的问题。“十足”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学习策略和教材因素,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十足”;
句法环境;
近义词;
偏误;
国际汉语教学
在《汉语大词典》中,“十足”共有三个义项:①成色纯。如:十足的黄金。②形容达到非常充足的程度。如:官派十足、十足的理由、十足的西北风味。③副词。足足,整整。如:“去年海昌蒋氏在北京举行婚礼,拜来拜去,就十足拜了三天。”(鲁迅《狗·猫·鼠》)[1](P821)《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了两个义项:“成色纯”和“十分充足”[2](P1181)。在口语中,“十足”的第一个义项专指成色纯,使用环境单一,比较容易辨别与把握,这里不做过多说明,重点讨论“十足”的其他意义和用法。形容词“十足”表示事物性状的量度之高,除了上面提到的作谓语(“官派十足”)和定语(“十足的理由”)的功能之外,还可出现在更为丰富的句法环境中。至于副词“十足”,则只表示程度之高,并不具有《汉语大词典》中“足足、整整”的含义。相对复杂的语言使用情况,使得留学生在学习“十足”时出现了许多不合语法或不被接受的用例,以下例句均来源于真实教学
场景:
(1)*他马上要枯竭十足。
(2)*他需要好好休息了,要注意身体,身体十足才能干好。
(3)*他把那么好的工作岗位让给别人,真是笨蛋十足。
(4)?他真是表现出十足的高尚品质。
为了有效促进“十足”一词的国际汉语教学,我们首先立足于本体研究,根据BCC报刊语料中“十足”的使用情况,归纳其句法环境;
接着,再通过诱发测试和阅读判断测试,分析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在使用这一词语时所出现的问题;
最后,阐释“十足”偏误的产生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是指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五级、六级的留学生。
一、“十足”的句法环境
通过对相关语料的检索,我们发现,“十足”也可以单独使用,但是用例较少。例如:
(5)将冠军宝鼎归属的悬念留到了最后,将球迷们的胃口也是吊了个十足。(《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04-25)
通常情况下,“十足”主要是与其他成分搭配使用,具体表现为两类:“X+十足”与“十足+(的/地)+X”。下面,我们就分别对其进行描写与分析。
(一)“X+十足”
“X+十足”这一格式在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X可以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其中,名词用例最多,动词次之,形容词较少。
X作名词时大多为抽象名词,“十足”是出现在抽象名词之后的形容词,与其构成主谓短语,表示事物的性状量度之高[3]。整个主谓短语可以在句中作定语、状语和补语,也可以作谓语单独出现。当X为动词时,“十足”为修饰该动词的副词,处于动词后面作补语,并且补语标记“得”必须出现,表示被修饰成分的程度之高。当X为形容词时,“十足”是修饰形容词的副词,也是表示程度之高,它所修饰的形容词较少出现贬义色彩,多为褒义或中性词。例如:
(6)偏僻的小山村这两天颇为热闹,大家凑在一起,竟办了一台年味十足的“春晚”。(《人民日报》,2013-02-14)
(7)隆冬时节,记者再次走进亚东灾区,看到的是家家户户准备充足的过冬物资和群众干劲十足地拆除危房,听到的是大家对灾后重建的期盼和希望。(《西藏日报》,2011-12-18)
(8)这些让人一看就想探个究竟的标题,让枯燥生涩的医学知识显得有趣且“干货十足”。(《人民日报》,2016-12-22)
(9)芦淞区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复工复产,“虎”劲十足。(《株洲日报》,2022-02-13)
(10)这样的天气,找个暖气开得十足的餐馆,叫上刚出烤箱的牧羊人派或者烘烤牛肉什么的,才是正经事吧!(《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4-28)
(11)俄罗斯皇家歌舞团表演踢踏、爵士等动感舞蹈,巴西圣保罗歌舞团表演火辣十足的桑巴舞,将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8-08)
例(6)~例(9)中,抽象名词“年味”“干劲”“干货”“‘虎劲”与“十足”构成主谓短语,在句中分别作定语、状语、补语、谓语。例(10)中,“十足”作动词“开”的补语。例(11)中,“十足”则修饰形容词“火辣”。
(二)“十足+(的/地)+X”
“十足”也可以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之前,构成“十足+(的/地)+X”格式。许悦、唐建萍认为,“十足X”是一个构式,其中,形容词进入这一構式是常规现象;
当名词和动词进入这一构式时,便具有了形容词的含义。该构式的核心义和情感色彩都是对评价过程中事物性质的高度表达[4]。
当X为名词时,“十足”是形容词作定语对名词进行修饰,助词“的”作为定语的语法标记,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当N是抽象名词时,“十足+N”直接表示该性状量度之高;
当N指称某一类群体时,则凸显该群体的某一主观化属性特征,间接表示性状的量度之高。当X为动词和形容词时,“十足”都是作状语来修饰谓词性成分,是表示程度的副词。其中,在“十足+(地)+V”中,助词“地”作为状语的语法标记,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例如:
(12)这说明中国民众对中国政府治理经济的能力抱有十足信心。(《人民日报》,2016-08-23)
(13)她带着十几名技工,每天上下遗址,是个十足的“女汉子”。(《人民日报》,2018-01-04)
(14)而在未来的珠三角城市生活,将十足体现“未来之家”,冰箱、电视以及空调,这些原本一动不动的家用电器将注入“智能”。(《人民日报》,2017-05-05)
(15)《还乡》一方面以十足真实的笔触,叙写“我”跌落到“真实生存中的感觉”,并由此引发对以往的人生、城市生活以及幸福感的反思;
一方面又写出了故乡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困境。(《人民日报》,2017-02-21)
总之,“十足”与中心语进行搭配,既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前,形成“X+十足”格式,也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后,形成“十足+(的/地)+X”构式。当X为名词性成分时,“十足”作形容词;
当X为谓词性成分时,“十足”作副词。这些格式的语义特征均是表示高量度。
二、“十足”格式的使用实验
我们对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在上述六种格式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实验调查,观察“十足”一词使用的倾向性,以及会出现什么样的偏误,并由此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实验方法
本实验的受试对象共26人,14人为某大学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他们学习汉语的时间均在3年以上。其中,5人通过HSK五级考试,9人通过HSK六级考試。同时,还有12名汉语母语者也参与了这次实验。每位被试都要完成两种测试:诱发测试和阅读判断测试,结合两组测试的分析,更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诱发测试中,我们首先设置了8组乱序词语,要求被试利用所给出的词语造出符合汉语语法的句子,这8组句子涵盖了“十足”在汉语中的六种表现形式。接下来,有2组不完整的句子,要求被试使用“十足”完成句子。
阅读判断测试共36个句子,其中,包含来自BCC语料库的10个控制句,其他均为测试句。这些句子涉及“十足”在不同句法位置的六种表现形式,以及与“十分”“充足”“充分”这三个词语的区分问题。被试需要在下面一条横线上标出他们对每个句子的判断,其中,-2表示完全不接受,-1表示不太接受,0表示不知道,+1表示可以接受,+2表示完全接受。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阅读判断测试指标
(二)实验分析
首先看诱发测试。在这一测试中,我们分别考察了“十足”在汉语母语者、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中的正确率和使用率。所谓“正确率”,是指符合句法要求且能够被母语者接受的表达的比例;
所谓“使用率”,是指在所有正确表达中使用典型句式的比例。这样便形成了四个考察项目,它们分别是:母语者正确率、母语者使用率、留学生正确率和留学生使用率。诱发测试的量化结果,可如图2所示(见右栏):
对汉语母语者和留学生六种格式的正确率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汉语母语者除了由于“的”“地”混淆而影响了“十足+(地)+V”的正确率之外,其他五种格式的正确率均为100%。而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只有在“N+十足”与“A+十足”中才达到100%的正确率,整体上呈现出“X+十足”的正确率
图2 诱发测试结果
高于“十足+(的/地)+X”。
对汉语母语者和留学生六种格式的使用率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汉语母语者在X为动词时即“V+得+十足”“十足+(地)+V”两个结构的使用上都达到了100%,如在“暖气、十足、得、开”和“宣扬了、地、封建思想、十足”的使用上,只有“暖气开得十足”和“十足地宣扬了封建思想”的唯一表达,具有内部同质性。在其他几类格式的使用上,使用率均未达到100%,比如,在对“这是、一个、美丽、地方、十足、的”排列时,使用“这是一个十足美丽的地方”这一表达的为83%,其余的17%则使用“这是一个美丽十足的地方”。也就是说,“十足+A”的使用率为83%。留学生只有在“V+得+十足”上达到了100%的使用率,绝大多数格式的使用率均低于汉语母语者。
再看阅读判断测试。在这一测试中,我们主要考察了汉语母语者、留学生“十足”“充足”“十分”“充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情况,观察被试能否将“十足”与其他近义词区分开来。我们仍然按照上文中所制定的标准进行计算,实验数据取平均值,从而得出实验结果。
1.“X+十足”
我们首先对“N+十足”“N+充足”“N+十分”和“N+充分”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N+十足/充足/十分/充分”测试结果统计
从图3可以看出,两组被试都接受“N+十足”的表达,这一结果与在诱发测试中两组被试使用该格式达到100%正确率相吻合。“N+充足”“N+十分”与“N+充分”均不被汉语母语者接受,这可以说明在该格式中“十足”不能与其他近义词语替换。不过,留学生却难以判断“N+充分”是否能被接受,例如:
(16)*中央电视台办了年味充分的春晚。
我们接着对“V+得+十足/充足/十分/充分”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V+得+十足/充足/十分/充分”
测试结果统计
从图4可以看出,在“十足”“十分”和“充分”的使用上,留学生与汉语母语者的状况基本一致。但在“V+得+充足”上却表现出明显差异,它在汉语母语者看来是不能接受的,而不少留学生认为是可以接受的。例如:
(17)*节日气氛搞得充足。
我们还对“A+十足/充足/十分/充分”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A+十足/充足/十分/充分”测试结果统计
从图5可以看出,汉语母语者和留学生的使用情况较为一致,两组被试都认为,“A+十足”是最优选择且较为稳固,形容词与“充足”“十分”“充分”的搭配均不能接受。这也与该格式在诱发测试中达到100%正确率相吻合。
2.“十足+(的/地)+X”
我们首先对“十足/充足/十分/充分+(的)+N”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具体如图6所示:
图6 “十足/充足/十分/充分+(的)+N”
测试结果统计
从图6可以看出,母语者和留学生对各类搭配的接受程度虽有细微差异,但总体上是基本一致的,即除了“十分+N”不被接受以外,其余均可接受。当N属于有量度的名词时,“十足”可以与“充足”互换使用。如果名词不具备可度量性时,“十足”也可以通过凸显名词的主观化属性特征,间接表示性状的量度之高,而“充足”“十分”“充分”却不具备这样的用法。例如:
(18)我对这件事抱有十足/充足的信心。
(19)你真是个十足的女汉子。
*你真是个充足/十分/充分的女汉子。
我们接着对“十足/充足/十分/充分+(地)+V”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具体如图7所示:
图7 “十足/充足/十分/充分+(地)+V”
测试结果统计
从图7可以看出,两组被试除了在“十足+V”与“十分+V”上的态度比较一致外,在其他两个格式上都表现出不同的接受程度。留学生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两点:第一,“充足+V”在汉语母语者看来是不能接受的,但是留学生却误以为“充足+V”可以使用。第二,母语者能够接受“充分+V”这一表达,但是留学生却无法做出确切的判断。例如:
(20)*班长充足代表了我们班的精神面貌。
(21)这不充分说明工人比谁都能干吗?
我们还对“十足/充足/十分/充分+A”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具体如图8所示:
图8 “十足/充足/十分/充分+A”测试结果统计
从图8可以看出,“十分+A”的使用频率较为普遍,在两组被试中的接受程度都很高,其他三种搭配却有着异常表现。第一,“充足+A”与“充分+A”在汉语母语者看来是不能接受的,但是留学生却存在些许迟疑。第二,汉语母语者对“十足+A”的使用产生迟疑,这一点恐怕是使用偏好的问题,能够使用“十足+A”的句子,母语者更倾向使用“十分+A”来代替。留学生却对“十足+A”这一格式的接受度较高,很大程度上是受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从而将“十分+A”的语言规则简单套用到“十足+A”上。例如:
(22)*这些水果充足新鲜。
(23)*这真是充分无耻的堕落行为。
(24)一种十足/十分土气的民间艺术。
(三)实验结果
通过诱发测试和阅读判断测试,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
首先,接受测试的留学生在“十足”的正确率和使用率上普遍低于汉语母语者,只有在“N+十足”与“A+十足”中才达到100%正确率,在“V+得+十足”中达到100%使用率。由此可以推断,“X+十足”是最先习得也是最易习得的格式。
其次,在“十足”与近义词“充足、十分、充分”的比较分析中,从图3~图5可以发现,汉语母语者在“X+十足”即“N+十足”“V+得+十足”与“A+十足”的使用上皆为正值,其他9种组配皆为负值。可见,处于这些位置上的“十足”,都不能替换为“充足、十分、充分”;
同时,留学生在“N+充分”与“V+得+充足”上尚未形成准确判断。从图6~图8可以发现,在“充足+V”“充足+A”“十足+A”与“充分+A”的使用上,留学生与汉语母语者的状况并不一致。“十足+(的/地)+X”与其他近义词的区分并不十分显著,汉语母语者在“十足/充足/充分+(的)+N”“十足/十分/充分+(地)+V”與“十分+A”的接受度皆为正值。总的来看,“X+十足”的使用更为纯粹,其他近义词无法与之替换,而在“十足+(的/地)+X”中却有近义词可以替换。可见,有无可替换近义词是导致留学生使用“X+十足”的正确率比“十足+(的/地)+X”高的重要原因。
三、偏误原因探析及教学建议
可以说,明确偏误原因是提升留学生汉语学习效率的重点。Corder在偏误研究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他将语误分为错误(error)和失误(mistake)两大类,并指出了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之后,鲁健骥将偏误分析引入国内,并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偏误、语法偏误等进行了分析[5]-[7]。下面,将针对留学生使用“十足”一词的表现,阐释其产生偏误的原因,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教学建议。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学习策略和教材因素。
(一)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在学习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时,由于对该语言的规则并不熟悉,必然会借助其母语来理解。不过,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往往会对他们学习目的语带来一定的阻碍,并产生相应的偏误,这就是母语负迁移。以英语为例,sufficient可以对应“充足”“充分”二词,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来说,这两个词就不存在什么区别。
从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来看,部分测试对象为泰国留学生,在泰语中,????(tem)可以对应“十足”和“充分”,于是泰国学生就会产生相应偏误。同时,多数留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英语,英语同样会给学习者理解“十足”带来负迁移,从而导致特定偏误的产生。例如:
(25)*那我用十足的理由劝劝他休息两三天。
(26)*她的时尚气息彰显十足了。
例(25)中,“十足”应替换为“充分”才更为恰切,这是因为泰语中????(tem)可以对应“十足”“充分”而造成的。例(26)中,“十足”也应替换为“充分”,这是因为学习者将“十足”对应于英语中的“fully”,采用英语的成句概念来理解汉语。
因此,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应当对学习者的母语有所了解,一方面,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给予学习者亲近感;
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进行中外语言对比,优化其对汉语词语的解释,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目的语负迁移
外国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对目的语的认识不充分,会将既往所学的语言规则套用、类推在新的语言现象上。
在2021年颁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十分”为二级词汇,“充分”为四级词汇,“十足”“充足”均为五级词汇。从词汇习得的先后顺序来看,“十分”“充分”要先于“十足”“充足”,因此,已经习得的“十分”“充分”以及尚未熟练掌握的“充足”,都会对“十足”一词的学习产生干扰。萧频、张妍指出,由于目的语词形的影响,学习者往往会认为,两个或多个词之间,只要有一个词素相同意思就会相同[8]。因此,学习者在习得“十足”时,很容易将“十分”“充足”的语法结构套用、类推到“十足”上,从而产生偏误。正如刘珣所言,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达到中级阶段时,其目的语知识负迁移造成的偏误逐渐占了优势,这是学习者内化规则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9](P195-196)。
在阅读判断测试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了几组可以替换的情况:“十足/充足+(的)+N”“十足/充分+(地)+V”“十足/十分+A”,如“十足/充足的信心”“十足/充分展现”“十足/十分新鲜的水果”,但并不是所有属于以上三类的都可以替换。例如:
(27)十足的女汉子——*充足的女汉子
(28)十足值得借鉴——*充分值得借鉴
可见,采用近义词替换方法来学习有一定弊端,很容易因为目的语的过度泛化而出现不恰当的使用。因此,在国际中文教学中,需要避免单一地采用近义词替换这样的教学方法,应提升词语解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可以结合相应的典型例句,为学习者创设可理解的词语语境,使学习者明晰不同词语之间的语义区别和使用场景,这既能帮助其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典型内涵,亦能规避词汇习得顺序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和语言习得之间具有明显的关联。除了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负迁移,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策略同样是产生偏误的原因之一。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国际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所选用的学习策略会直接影响其偏误的产生。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10](P302)。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9](P197),也有学者认为,还应包括回避[11]和求助[12]。
从测试对象的偏误类型来看,主要包括迁移、过度泛化、回避、求助等。其中,迁移和过度泛化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负迁移。学习者在遇到較难的词语或结构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会主动采用回避策略,而选择其心理词典中已经存储的、较易表达的词语或结构。就像在“十足”的学习中,“N+十足”和“A+十足”的用法在汉语中常见,学生接触得多,使用也多,掌握情况较好。而对其他的用法则较为陌生,可能会出现不合理使用或不用的现象。如“十足”在前面修饰名词时,被修饰的名词应具备可度量性,或主观凸显某一属性,而“*他只要十足的睡眠”中,名词“睡眠”并不符合这一特点。
所谓“求助策略”,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困难后通过或求助于母语者来解决问题。这种策略有消极的一面,如果所问得的和所查得的结果与实际语境不相符合,就会出现偏误[12]。《现代汉语词典》将“十足”解释为“十分充足”,其实是以“十分”和“充足”两个词语来解释该词,属于近义词替换,这就给外国学习者理解词义带来人为障碍,容易导致其将三者等同视之,而忽略了它们具体运用中的区别。
因此,教师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讲解的全面性,引导学生对词语产生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要关注汉语母语者的习惯性表达,着重区分“十足”“充分”“十分”“充足”的使用倾向,这也有助于留学生习得地道的汉语表达。
(四)教材因素
教材是教学三要素之一,是除教师和学生之外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说,作为学习汉语的重要工具,教材是外国学习者获取汉语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材词语注释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者偏误的产生与否。本次实验对象所使用的教材是《成功之路·成功篇》,该教材对“十足”的注释是“达到充足的程度或完全的地步”[13](P22),其实是以近义词“充足”来解释生词“十足”,这无疑会对学习者使用该词造成负面影响。国际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应当对教材充分梳理,提前发现教材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和操练,以提升学习者对特定词语的理解和应用。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就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对“十足”的习得情况进行探讨。首先,通过对BCC语料库的分析,归纳出“十足”所出现的六种句法环境:“N+十足”“V+得+十足”“A+十足”“十足+(的)+N”“十足+(地)+V”“十足+A”。其次,通过诱发测试和阅读判断测试,对汉语母语者和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进行实验调查,研究显示,留学生对“N+十足”“A+十足”习得较早,应用也比较熟练;
同时,“十足”与近义词“充足”“十足”“充分”的区分比较困难,留学生易于产生混淆。再次,针对留学生使用“十足”一词的表现,阐释其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学习策略、教材因素,并给出相对应的教学建议。通过这一个案研究,希望能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一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姜其文.“实足”与“十足”[N].语言文字报,2019-12-18.
[4]许悦,唐建萍.“十足X”构式及其评价过程分析[J].现代语文,2021,(1).
[5]魯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4).
[6]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2,(1).
[7]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
[8]萧频,张妍.印尼学生汉语单音节动词语义偏误的主要类型及原因[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4).
[9]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10]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11]徐子亮.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认知心理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9,(4).
[12]卿雪华,王周炎.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近义词常见偏误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13]赵冬梅.成功之路·成功篇(第一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The Acquisition and Error Analysis of the Word “Shizu(十足)” in Intermediate Chinese Level Students
Wang Wenqi1,Fei Yanhong2
(1.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yntactic environment of “shizu(十足)”, it can be summarized into six forms:
“N+shizu(十足)”, “V+de(得)+shizu(十足)”, “A+shizu(十足)”, “shizu(十足)+(de[的])+N”, “shizu(十足)+(de[地])+V” and “shizu(十足)+A”. Through the induction test and reading judgment test, it is not dificult to find that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and intermediate Chinese level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usage tendencies and acceptability for these six forms of expression. When students use the above format, there is also a problem of condusion with “chongzu/shifen/chongfen(充足/十分/充分)”. The causes of “shizu(十足)” error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four aspects: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negative transfer of target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extbook factors. On this basis, target teach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shizu(十足)”;
syntactic environment;
synonyms;
errors;
International Teaching of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