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朗格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绿色发展理念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法研究

| 来源:网友投稿

孙琳,葛燕燕,姜姝

(南京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9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之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23。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从革命时代、发展时代进入强国时代,迈上强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道路以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新发展理念分别映照“五位一体”总布局,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五大强国目标。“美丽中国”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科学指引,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几百年对自然过度攫取导致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被打破的现实基础上,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线的绿色发展理念,夯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强国地基,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绿色发展理念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总结中国发展历史,面对中国发展问题,契合中国发展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1]50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笔者看来,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围绕绿色发展理念展开。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以绿色发展理念绘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蓝图,深蕴着唯物辩证法逻辑,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汲取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先发展后治理的经验教训。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以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和行动指南。在笔者看来,新发展理念是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共同形成的有机统一的辩证整体,由此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五种文明形态,并从根本上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增殖逻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创新。五大发展理念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统一,在辩证整体中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以新发展理念防范和化解全球生态危机及其进一步带来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文化和意识形态危机等,在新长征路上蹄疾步稳、行稳致远。在“两个大局”的历史语境和时代提问中,绿色发展理念与其他发展理念有机联系、辩证统一,以“绿色”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血色”,守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绿色发展理念使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一)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发展理念

绿色是原始的生命力,通过创新不断发展提高生产力。那么如何使创新有效提升生产力?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创新发展理念,能够科学面对自然环境有限性和经济发展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经典现代性发展模式下,人类过度追逐利润增长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平衡。身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前沿阵地的马克思指出自然对于经济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地位:“劳动的主要客观条件本身并不是劳动的产物,而是已经存在的自然。”[2]134人与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两个同等重要的支柱,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劳动”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然而,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把有机自然变成“无机自然”[2]139,格伦德曼、高兹、奥康纳等生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均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对“生产条件”也即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的忽略、对利润的无限度欲求导致能够形成使用价值的自然资源处于枯竭的边缘。尽管工业化程度和国情各有差异,但人与自然的矛盾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难题。严峻的生态问题日益暴露出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单向度性、反生态性,为人类社会发展敲响了警钟。

在汲取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诸多经验教训基础上,我国正确面对发展过程带来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其中尤以解决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为要,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使生态文明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论是创新发展理念之“新”,还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之“新”,无不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目标,以绿色发展为重要前提,如此才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1]30。高质量发展同样以绿色发展理念为重要内涵,在“两山”精神激励下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美丽中国建设。“创新”为各产业提供绿色发展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1]30。国民经济各产业以绿色创新和驱动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发展理念同质同构。

(二)绿色发展理念与协调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可以协调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协调是人的自由的必然一环。黑格尔曾指出,自为的自由包括三个部分:否定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协调的自由。协调是交往世界的最高层次的自由,是世界交往中的相互承认,但我们不能像黑格尔那样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全体人类的共同利益这一根本问题。

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具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启蒙精神、《人权宣言》、宗教改革,还是现代政治经济学重新发掘的劳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推动作用等,都是资本主导的现代形而上学,只为资本增殖服务。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的问题》等文本中不无批判地揭示出,政治国家尽管从基督教国家中解放出来,但是政治的解放并不等于人的解放,资本主义现代化不能带来人的解放:一是资本增殖导致的技术的有害性,以及自然的有限性与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在生产条件的有限性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无限性之间,资本主义现代化遇到难以协调和解决的矛盾。协调发展理念同样意在解决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和无序劳动的破坏性难题,解开禁锢在世界人民头上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枷锁。二是资本增殖导致的道德的邪恶性,以及各民族国家对主权、人权、自由呼声的日益高涨与资本扩张愈益隐蔽之间的矛盾。资本的当代增殖愈隐蔽,剥削愈深重,当代资本主义创新逻辑通过平行网络、非物质劳动、数码劳工等新形式使各国主权被帝国霸权渗透,政治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压缩坍塌,各国人民头上只有一个新神。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围绕绿色发展理念协调解决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资本增殖对自然条件的破坏及其带来的一系列危机与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道路如何解开资本统治下的物化锁链局面?一方面,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推动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协调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问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1]50。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系统思维,不断解决发展成果由谁享有和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使绿色经济作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创收动力和源泉,因而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50。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资本的增殖目的转变为人类的共同利益,从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上升到共产主义的人类社会。面向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逻辑不同于面向市民社会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增殖逻辑,它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中心。在此基础上,营造政治环境优良、党群干群关系融洽、政府廉洁清明、社会和谐稳定的风清气正的绿色政治。通过绿色政治协调人、自然、社会的诸问题,秉持人民至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绿色发展理念与协调发展理念同根同源。

(三)绿色发展理念与开放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保持初心,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其为全体人类谋福祉的恒心、信心、决心的重要体现。开放发展理念致力于解决经济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问题,同样用以解决全球不同文明的相互融合问题。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认了全球八大文明,他认为引起全球冲突的问题根源在于文化传统和文明类型的不同。在马克思看来,不同文明的差异根源并不仅仅在于不同的文化传统,还需进一步将其提升为不同的立场。尽管资本主义是私有制文明的成果,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但是这必然带来经济剥削、社会阶层分化和文化霸权。开放发展理念不仅仅是经济的对外开放,经济的对外开放同样需要以文化为桥梁,通过建立全世界人民都认可的文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使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走向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软实力的力量不可忽视。文化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实际上最终要解决的就是人类社会不同文明类型的冲突问题。笔者认为,我们要站在全体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化解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的现代形而上学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之间的矛盾,打破文化差异壁垒,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造全世界人民都认同的文化,创造新现代性相互承认、视域融合、凝聚共识、整体融通的新文明类型。

绿色发展理念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发展理念,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相互承认的基础是保护自然,视域融合的前提是实现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在兼收并蓄的文化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走向大同。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用开放的文化阻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帝国文化危害,以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作为世界市场赖以生长的土壤,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作为世界文明的共识。开放的发展理念是在世界交往中开出的文明之花,它通过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现全球高质量发展,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拥戴和认可。绿色发展理念是世界不同文明类型的最大公约数。开放,在经济基础上以创新驱动世界各国的生产力进步发展,在文化上则以全体人类共同利益为相互承认的主要依据,以开放的姿态合理汲取全球各民族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绿色发展理念和开放发展理念同心同德。

(四)绿色发展理念与共享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也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享有的发展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发展公平正义问题的正确解答,能够找准矛盾发生的堵点、痛点、焦点,厘清解决矛盾的要点、节点、支点。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共享发展理念,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把握保护自然就是推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必须保护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使绿色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享有,如此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人民的共同利益为中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46。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人民群众推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劳动人民创造的成果不过是积累的资本,活劳动是积累的死劳动即资本之附件。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3]45这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超越的关键。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资本无限增殖逻辑带来的技术有害性和道德邪恶性,借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与共享发展理念的关系在于:绿色促共享,共享护绿色。绿色发展是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共享发展是社会均衡发展的稳定器。绿色的发展方式崇尚绿色低碳生活,反对资本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过剩与不足、丰富与匮乏、进步与退化成为同一个事物的两面,多余的耗费使提供生产条件和使用价值的自然界不堪重负,并使人产生额外压抑而引发心理症候。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共享抵御资本主义物化世界的侵蚀,以利他主义的道德观超越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道德观,用舍予代替索取、奉献代替算计、互爱代替互害、互助代替漠视、共享代替独享。绿色发展不再盲目追逐技术更迭带来的巨额利润,而是在对作为生产条件的自然进行有高度的谋划,澄清和重新奠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进而使生产关系的进步作为生产力发展成果的体现,实现全社会利益共享。绿色发展理念与共享发展理念同向同行。

因此,绿色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原色,以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从同形同态的辩证逻辑和同频同振的有机整体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为人类走出资本丛林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带来光亮,使被资本浓雾笼罩的世界历史不再迷茫。绿色发展理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自然,是中西方思想共同的生长点。中国思想的五行说、道法自然、气、天道、天理、天人合一等思想,无不把人的生命融入自然界。西方思想同样从源头把自然与人的自由密切关联起来,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把“自然”(起源于physis)理解为推动事物运动的原因,自然的本质蕴藏着“努斯”(Nous);“自然”(另一个起源是kosmos)同样包括社会的传统、风俗和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习惯[4],以及向目的运动的规范性和规律性,自然的本质也包括“逻各斯”(Logos)。“努斯”和“逻各斯”是西方传统辩证理性的根据,可以说,人的否定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协调的自由都在自然中孕育而生。中西方思想在天人合一中汇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5]209人一方面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具有被制约和被限制的受动性。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决定了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我们在明确了自然与自由共生一体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把握人打开自然的方式和根本原则:扎根本土大地,契合本土文化,适应本土国情,在不断面对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把哲学中的问题提升为问题中的哲学。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18。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在具体化运用中才能破解问题。具体化运用不代表公式般的应用、套用、混用、滥用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1]17。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牢牢植根在中国大地上孕育的真理之果之一,体现植根“本国”“本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大地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50,凸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1]50,就必须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贯彻于其他各发展理念。笔者认为,“环节”是高质量发展落地生根的必经步骤。绿色发展理念是大自然对生命之歌的唱响,是对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引航。绿色是原色,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色、应有之色、持久之色。绿色发展理念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绿色动力的“本原”、绿色现实的“本真”以及绿色实践的“本有”,以主客体统一构建绿色发展理念的辩证结构。

(一)绿色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的本原驱动力。一方面,解答中国具体问题的立足点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2。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自然同样是不可忽略的本原驱动力。本原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过程和关系的集合体,涌动着在自然界中的生命力和能动力。

所谓“本原”,源自古希腊,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把本原指认为推动事物发展和生成的首要原因。作为首要原因的“本原”是思想家们绕不开的核心话题,例如,从爱利亚学派的水、火、土、气等自然本原,萨摩斯的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米利都的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本原,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本原,到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神本原,再到黑格尔以绝对理念作为推动整个思辨体系运转的本原,无不在追求一个作为终极原因和根源的真理。中国古代的道生万物思想,实则也是以“道”为本原。可以说,中国的本原和西方前唯物史观时期的本原都是一种抽象的观念。但是抽象的本原和被概念把握的理念,无法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有马克思把人的解放问题深入分裂的世俗基础,才能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解放。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和人融为一体,自然的自由必须通过人的自由来实现。如果我们需要指认一个本原,那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真正的现实本原。新发展理念中的“理念”,不同于柏拉图和黑格尔的抽象“理念”,也绝非中国古代抽象消极的“道”,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依据,以植根于中国现实大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为导向,坚持道不变、志不改,增强历史主动。

第一,绿色发展理念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人与自然的深渊关系的否定、反思、批判与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秉持资本扩张这一逻辑中心,资本毫无节制地对人与自然界的双重榨取,这不仅带来了人与人的关系异化,而且带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导致全球分裂,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一方面通过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和人民至上依托载体,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人与人之间的物化锁链,另一方面,通过绿色发展理念破解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困境。通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抵制和消除资本逻辑引发的人与自然的全面冲突[6]。与此相反,无论是资产阶级形而上学的生态中心论之“深绿”,还是人类中心论之“浅绿”,无不把人与自然置于分裂对立的状态,使得人们无法把握自然中的生命力和能动力,以及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力、限制力之间的辩证结构。

第二,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续深化和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可持续的发展和隐藏的盗窃。在《资本论》中,自然是流动资本,“自然,从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的物质现实性会得出它的和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的性质,然后再由可变资本的物质现实性规定流动资本”[7]247。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因此,自然是流动着的积累的劳动,这也是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的积累的劳动。如果对自然进行毫无节制的压榨和索取,那么下一代人在上一代人积累的劳动中再也无法得到支撑生产和再生产循环的生产条件。自然是流动着的积累的劳动,是资本主义现代形而上学已然作出的基本判断,但是我们仍需进一步界定其本质是否建立于正确的逻辑之中。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本增殖作为发展的逻辑,在生产条件无法持续的情况下,必然使生产和再生产循环被切断,意味着国民经济物质生产的第一部门即生产资料和第二部门即生活资料之间的循环被切断,维持人类必需的物质条件也终将殚尽。自然是流动着的积累的劳动必须建立在人类生命得以持续、生产循环畅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

(二)绿色现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本真”

面对绿色现实提问,解答绿色现实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现实“本真”维度。中国式现代化在求真的基础上达成真、善、美,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现实展开过程中呈现必然性。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同时承认自然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以及人的活动本身的受限性。在本真的现实问题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把握历史发展的出场逻辑和科学方法论,这正是具有历史性的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以反思逻辑和发展逻辑把绿色发展理念具体化运用于现实具体问题解答中。

康德三大批判提出“我能知道什么?”“我能做些什么?”“我能希望什么?”通过对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判断力三大批判追寻真、善、美的答案,继而找寻人是什么的答案。从苏格拉底以对话敞开辩证法开始,西方思想史就以求真是至善、美德是知识作为立论中心;黑格尔建造了思辨辩证法的幽深宫殿,以确定性作为走向真理性的必然环节。所谓确定性,是把社会定在作为历史的先行在场的场域条件,以及精神自我展开、自我运动和自我实现的现实基础,把浮士德改造的大自然与哈姆雷特改造的国家和社会统一在世界秩序中,快乐和本心的规律在普遍的世界秩序中走向自在自为、合乎理性的现实性。这些依然是现代形而上学思想的代表,并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立论核心,因此,求真务实的现实性只有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谓的确定性和真理性的统一,在展开过程中抓取普遍必然性。马克思摘去了黑格尔扣在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上的“绝对精神”帽子,深刻反思世俗基础的物化现实,通过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活动,对颠倒的思辨运动再颠倒,把思辨辩证法上升为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法,这是关于“本真”的唯物史观之思。

历史发展规律在于把握现实之真,现实之真又由交往实践及其产生的社会关系带来的诸问题和矛盾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人的发展一旦与自然的发展产生矛盾,就必然导致人自身和自然界的双重灾难。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1]2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问题导向[1]20,不仅反思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问题,同样反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途中遇到的诸问题。我们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1]20,让现实从脚下延伸。其中,尽管我们已经使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1]11,但是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1]14,为此我党分阶段划定绿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未来五年的具体目标的绿色发展任务是“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1]25;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绿色发展任务是广泛形成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1]24;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和本质要求之一,建成“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

(三)绿色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本有”

我国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为中国探寻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本有”之路。“本有”,是求真务实下的真抓实干,是实践之目的的“应有”和绿色动力、绿色现实之“现有”的辩证统一,为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不断开辟实践路径。

“本有”曾建立在“条件-根据”统一基础上,意味着极其抽象的道成肉身的过程,是理念掉落凡间的对象化的运动过程,是从对象性到现实性必然发生差异性的过程。海德格尔根据黑格尔的“本有”重新确立了存在先于反思、条件先于根据的存在主义“本有”视域,为辩证理性奠基并探寻真理的本质,但黑格尔和海德格尔都流于不发展的绝对或虚无之中。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才能推动历史发展,一切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排除出历史发展科学的观点都是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和无发展的历史虚无主义[5]545。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就是尊重、顺应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历史发展并不仅仅是人的发展[5]519,自然基础及其被人的活动改变的现实基础,才是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等所谓的历史发展的“条件-根据”或“存在-反思”。对“本有”进行反思,就是对“现有”和“应有”的具体矛盾进行反思,故而只有唯物辩证法才能对“本有”进行逻辑上的正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人的实践活动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产阶级形而上学的整体超越之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通过绿色实践在“应有”和“现有”之辩证张力的“本有”之基上建构和创造历史。离开自然界谈论人类历史,只能是无根的想象。

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促使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不是躲在云端的抽象人、单向度人,而是有生命的、进行着社会交往实践活动的人,社会交往实践又主要包括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因此,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23。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条件和保障。要使生态良好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实现一致性,就必须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实践中,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1]50-51,把绿色原色与绿色本色在问题意识中相互结合,在系统思维中整体推进:绿色经济实践,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难题,促进绿色科技创新;绿色政治实践,要以顶层设计为导向,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绿色社会实践,要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社会发展;绿色文化实践,则要不断传承和创新绿色文化。因此,绿色之本色的本原、本真、本有三重维度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对以往诸现代化的超越轮廓,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二○三五年,我们要“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1]24。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位不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不强,共同富裕成不成,关键还要看“三农”兴不兴。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最艰巨的任务,是唯物辩证法落地生根和中国人民创造新世界历史的重要基础。绿色发展理念必须融入农业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31。绿色发展理念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绿色为底色,关键是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中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基底力、基底线、基底面和基底位。我们要以绿色为底色,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生态为民、生态富民、生态强民。

(一)基底力:绿色发展理念夯实农业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绿色发展理念是农业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基底力。所谓基底力,就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驱动力(绿色发展理念驱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奋斗力(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特色农业转型问题)和创造力(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农业农民收益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长牙齿”“肥农田”“推种源”“升装备”“强设施”“防灾害”等措施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以产业聚焦推进农村各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强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创业;以健全乡村建设机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展开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乡村、加强统筹县域基本公共服务等措施推进乡村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年1月4日),http://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5675035.htm。,使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这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底色之重要地位。

从经济和物质文明角度上看,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应以绿色农业的产业化渗透农产品的生产、消费、交换、分配诸环节,发挥绿色经济的驱动力、引领力、创造力;剖析市场需求,畅通绿色农业经济大循环和双循环;确保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异,使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扎实、底子牢靠、方向稳固,朝着共同富裕目标阔步前行。

(二)基底线:绿色发展理念保障农业现代化的政治生态

绿色发展理念是农业现代化政治建设的基底线。在问题意识引导下,基底线意味着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是指引农业现代化政治建设的科学理念,包括农业农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线(基本制度建立问题)、底线(生态安全的保障问题)、红线(环境保护终身追责问题)。农村推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线”,需加强基层制度建设,基层党建、政府职能、法律完善、人才培养、财政支持等,都需要以制度建设作为保障,通过绿色发展理念的“底线”,筑牢农村绿色发展的法治保障“红线”,设立生态保护终身追责制度,让环境保护成为农村发展不可逾越的界限。

为实现“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31目标,我国农村政治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尤其是通过绿色发展理念营造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农村绿色政治,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乡镇政府的各级基层单位中组织贯彻落实到位,落实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可持续地协调基层内部矛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构建农业现代化的政治现代化。应以科教兴国战略为指引,实施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政策,强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绿色人才渠道。例如:加大绿色发展理念的基层党支部建设;推进绿色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政策,吸引绿色人才下乡,加强对农民绿色发展理念的教育和培训;健全绿色监督管理体系,落实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优化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走出一条集约化、规模化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8];落实基层民主的决策议事制度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增强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绿色环保意识;等等。美丽中国以美丽乡村作为基本细胞,绿色发展理念是农村政治生态顺利展开实施的保障。

(三)基底面:绿色发展理念奠基农业现代化的文化底蕴

绿色发展是夯实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的基底面。时代呼唤广大农村转变乡风乡俗,在广大农民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绿色发展理念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入行,镌刻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农村文化情怀。这需要通过悠远的“历史面”(农村绿色发展理念的建立)、基本的“水平面”(乡风乡俗的变化)、现代化意识的“统一面”(基层文化组织的建设)等,共同构成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的“基底面”。

首先,悠远的“历史面”决定了农村绿色文化的特殊性。广大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在建立广大农民绿色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政府在营造幸福人居环境的同时积极扶持村民绿色技术、推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积极治污防污等,将生态文明思想活化,并融入农民的日常休闲生活,在农民心中根植绿色发展理念。

其次,基本的“水平面”在于筑牢绿色发展理念的乡风乡俗。乡风乡俗作为一种“看不见”的精神力量,产生着规范村民生产生活行为巨大的无形能量。转变乡风乡俗,需要使广大农民达成共识,找到共同的价值基础,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农村基层党委将乡村文化建设与绿色生活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结合,通过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同步,化绿色为经济发展动能。

最后,现代化意识的“统一面”通过基层绿色文化组织奠基。一是“走出去”。农村基层文化组织通过传媒力量,推广以绿色生活方式为主题的宣传片和公益广告,提高社会公众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二是“引进来”。农村基层文化组织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建设农事教育体验基地等,通过实践经历、亲身体验等途径提升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和水平。三是“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转变传统发展理念,形成绿色乡风乡俗,建设独有的绿色景观和文化特色相融相生的宜居宜业乡村,使绿色发展理念转变为文化产业,奠基农业现代化的文化底蕴。

(四)基底位: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业现代化的社会共享

践行新发展理念,尤其是绿色发展理念对推进农村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农村落实社会公平正义的场位前提。基底位,意味着农业现代化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位置,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依据,包括当下的“在场位”(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生产的“效益位”(解决农村绿色宜居宜业问题)、发展的“基点位”(解决农村共同富裕问题)。

首先,通过绿色发展理念确定农民的当下“在场位”。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如何解决城乡发展差异、农民收入差异等问题,成为农村社会现代化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最终促使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在每一个农民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广大农民通过消除绝对贫困找到自己的在场位,政府以绿色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在场位得到平衡充分发展。

其次,通过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农村生产“效益位”。作为农村基层的社会服务组织,对全面提升农村生产效益、建设美丽乡村有着积极的作用。绿色宜居,不仅在于农村环境适宜、风景宜人、时宜事宜,也在于民生的行事便宜、家宜室宜等,使宜居宜业相得益彰。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以社会共享为基准线,通过现代化管理水平建设完备的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供给,兴办农村公益事业,提升村镇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规模,加强村镇绿色宜居宜业建设能力。农业现代化的社会现代化以农村环境保护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方面,通过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使农民共享农村社会发展成果。

最后,绿色发展理念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基点位”。这是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道路之落地生根点。农村基层组织充分引导、示范、践行新型农村合作关系,提升农民绿色农业生产合作意愿,农村基层组织对绿色生产合作的产、学、研、销、分、食、住、行、游、购、娱等进行统筹安排,通过绿色经济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大力发掘农村绿色经济的潜力和活力,为农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扶持和资金支持。

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基底力”勾勒“基底线”,以“基底线”找平“基底面”,在力、线、面的合力中找到精准定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底位”,使绿色发展理念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平稳落地和精准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国道路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基础,通过唯物辩证法将绿色发展理念具体化运用于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把绿色变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力和最大的公约数之一。

绿色发展理念正确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规律,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是受到全世界人民认可的发展理念,为全球生态危机贡献了中国智慧。绿色发展理念通过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推进世界历史进程,显示了中国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坚强决心和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绿色发展理念坚定历史自信,驱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把绿色作为原色、本色、底色,辉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特色”,照亮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的美好前程。

猜你喜欢现代化理念绿色绿色低碳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4期)2022-03-16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再造绿色百科知识(2008年8期)2008-05-15

推荐访问:辩证法 现代化 理念

热门排行

简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13篇

简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13篇简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篇1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会议记录范文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会议记录范文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会议记录范文篇1一、学好四项理论知识1、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了解党的

2024年度小学生新闻摘抄10条近期时事热点事件6篇(2024年)

小学生新闻摘抄10条近期时事热点事件每年11月份为消防安全月,根据学校保卫处的安排,2021年11月23日下午2点,商学院全体教职工举行了一次火灾逃生疏散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心得体会5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心得体会5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心得体会篇1近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明确提出到我们党在成立100

总体国家安全观论文5篇

总体国家安全观论文5篇总体国家安全观论文篇1观看2021年央视专题宣传片《护航之道——总体国家安全观纵横》,使人受益匪浅,我知道了很多国家安全有关的知识。 

个人特长爱好简短简短的个人特长7篇

个人特长爱好简短简短的个人特长1、电脑应用熟练,熟练操作Word,Excel,,Outlook,ERP等各种办公软件;2、勤奋上进好学,工作细心,条理清晰,

维护国家安全论文13篇

维护国家安全论文13篇维护国家安全论文篇1维护国家安全是看不见硝烟的现代战争,这个战场比以往的战场更隐蔽、更复杂、更广阔,需要我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

五一节前廉政提醒谈话内容8篇

五一节前廉政提醒谈话内容8篇五一节前廉政提醒谈话内容 在“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暨2022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签订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

形势与政策论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80010篇

形势与政策论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80010篇形势与政策论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800篇1当今社会,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联系群众不够紧密的整改措施4篇

联系群众不够紧密的整改措施4篇联系群众不够紧密的整改措施 沙梨中心小学党的群众路线联系群众不够整改方案 根据我支部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